如果说党的十八大的宣传报道,开启了“改进文风、转变作风”的“南风窗”,那么,伴随着2013年元旦前后切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宣传,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倡导并践行“短、实、新”报道,使版面、荧屏持续激吹改革新风,而今年的两会报道,则无疑是一种阶段性的展现与检阅,无论内容形式、传播渠道,还是栏目表达,见新见深、贴近务实,细细品味、静心倾听,犹似报春“好声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以“展现亮点、关注重点、回应热点、解析难点”等理念、优势和做法,充分体现了其“权威两会、现场两会、互动两会、观点两会”的特点和效应。尤其是一批特色栏目发挥了“既架天线,更接地气”的引领作用,可以说是纲举目张,又有利悦读。
“代表委员议国是”栏目,从3月3日政协开幕日开始,每天一篇,基本上以头版为主,基本格式是“核心提要+关键词+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有的还附“今日谈”短评、图示等。而“议”和“听”的当然是全国普遍关注的重磅话题—— “用什么托举‘中国梦’”、“深化改革如何不失时机”、“怎样实现预期目标”、“靠什么交出亮丽成绩单”、“收入增长如何‘两个同步’”、“创新驱动如何激活”、“城镇化怎样才优‘化’”、“行政体制改革如何深化”、“改善民生如何持续给力”、“‘美丽中国’如何建设”等等。与此相关联的栏目还有:“代表委员问部长”、“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对话两会”、“履职报告”、“一语中的”、“我从一线来”等。而大型互动栏目“我替网民问代表委员”,是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强国论坛同名同步互动,据说十几天中有40多万网友参与,记者请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答疑解惑,报网互动梳理刊发了一大批诸如“公务员‘铁饭碗’该打破吗?”、“养老‘四轨并行’亟待改变”、“失独家庭‘制度化帮扶’”、“让环保部门‘顶得住’‘管得了’”和治理雾霾、反对浪费、交通治堵、户籍制度、异地高考、房产税改等热点新闻。
“热点深一度”作为“两会特刊”之重点栏目,“强调”的则是关注度高且更直接的民生话题:如,“中国经济要没‘水分’的回升”、“收入倍增≠平均翻番”、“控房价关键是增供给”、“城镇化不是‘造城运动’”、“教育投入,4%只是及格线”等热点问题,以“析”、“解”的视角,每日设置议题,请代表、委员发表看法,配以相应图表,以理说事。而与此相呼应的,还有“热点回应”、“政策回头看”等栏目。
由“每日一评”、“一线观会”、“名家半月谈”、“两会扫描”等子栏目组成的人民日报两会特刊之言论版,则又是一大胆创新,并被大量转载,从而也突破了以往两会满足于及时、准确报道动态及程序性内容为“第一要务”的传统框架,有力发挥了第一大报独特优势及引领作用。尤其是很多评论跳出只简单陈述或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的思维方式,不兜圈子、不戴帽子,既有高度、更有力度。如:“中国梦与中国情怀”、“你不称职,意味着67万人缺席”、“参政议政,是道大考题”、“声音交响与协商民主”、“雷锋精神助推‘中国梦’”、“两会当激发更大‘改革红利’”、“好的政治没有捷径”、“要想得到尊重,就要变得更强”、“政府创造环境,社会释放活力——从国务院机构改革看政府职能转变之一”(本报评论员)、“从共识中寻找‘发展公倍数’”、“两会,要减负也要减压”、“建设‘美丽中国’是政治责任”、“文学为‘中国梦’助力”、“转方式,自觉才有主动”、“多些正能量,少些负情绪”、“中国周边紧张吗?数据说话!”、“挤掉‘创新泡沫’”、“谁是权力笼子的守护人”等等。
人民日报的贴近性文风及特色策划,无论是3月3日两会前的“两会来了”图文专版,还是3月14日“我的两会故事”及花絮专版;无论是3月17日“我的两会微观国是”头版组文、“公众眼中的两会印象·民生的温度,两会的热度”、“记者眼中的两会”及其“两会好声音”(主要观点摘要)专版,还是“本报记者采访近百名代表委员——两会之后怎么干”和“把两会精神带回去,代表委员纷纷晒出——会后要做的第一件实事”,人民网互动栏目“两会来了,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及其“地方领导留言板”等等,如播音视、如拉家常,网中纸上、由远及近,读来亲切、实在。
在“海量信息+微博微信+即时直播”时代,对传统的报纸而言,发现并整合新闻资源的意义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好的栏目就是一种整合和统领。人民日报的今年两会报道,除了致力改变过去的传统模式及文风外,还强化了传播形式及渠道的创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第一次参与到两会报道中来,同时,音视频、微信与纸质报同步,实行“立体多维”,效应叠加。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确实,传统媒体包括各级党报,无论如何“高调”主流权威,但要继续真正增强影响力、话语权、阅读率,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真切设置合适栏目,经常研析受众所需、网络所特、自身所长,并交汇融合、与时俱进。(作者:绍兴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