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从期刊到论文--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嘉宾演讲

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从期刊到论文

2013年07月22日16:2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现场

人民网7月22日电(赵光霞 郑广嘉 李明哲)7月16日下午,首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暨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系列活动“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这一对话活动以促进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专业学生沟通交流为宗旨,邀请到《亚洲传播学报》主编郝晓鸣教授、《传播与社会学刊》前主编陈韬文教授、台湾最权威新闻传播学期刊《新闻学研究》主编冯建三教授、《新闻记者》主编刘鹏、《传媒》杂志社主编杨驰原、《新闻与传播》主编陆地教授等六位传播学者及期刊主编,与350余名传媒学子交流传播学期刊发展历程、学术文章发表等问题。

谢耘耕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在致辞中说:“本次论坛为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此平台有利于促进主编与传媒学子之间的熟悉和了解,让广大传媒学子了解自己的学术成果如何通过期刊得到认同并产生社会效应,同时让主编了解学子的想法并给出一些意见。”

各位嘉宾进行了精彩演说,他们对各自期刊的定位及选稿标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目前新闻传播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展望和期许。

刘鹏

刘鹏演讲的主题为“架起新闻实践与理论研究间的桥梁”,他指出了目前新闻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新闻研究与实践的脱离;学术理论比较薄弱,学术自信尚未建立;传媒业界对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同时,他也对学子们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坚持问题意识,寻求理论阐释;提倡创新意识,拒绝学术“泡沫”;强调传播意识,提高学术能见度。

杨驰原

杨驰原主编围绕“期刊的选题策划和实施”这一主题,他在演说中强调,《传媒》杂志选稿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观点是否有创新。同时,他对目前国内期刊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于学子普遍关心的问题——“何为核心期刊?”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陆地

陆地教授在演讲中提出了“六新”的选稿、用稿原则,即“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案例和新动态”。同时,他提出杂志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应该发挥一定的助力,推动新闻自由的实现,推动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推动传媒业界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陆地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博得了在场学子的阵阵掌声。

郝晓鸣

陈韬文

冯建三

另外,郝晓鸣、陈韬文和冯建三分别阐述了各自期刊的选稿过程和标准,并与中国大陆的期刊做出比较,让传媒学子们了解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质的期刊对于刊发稿件的不同要求。

在六位学者及主编发表单独演讲之后,论坛进入“圆桌会议”阶段,由谢耘耕教授主持。谢教授提出“国内期刊与国际期刊的选稿风格有何差异?”的问题,郝晓鸣认为二者差别比较大,从对什么叫论文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到学术规范都很不一样,国外期刊以实证研究为主,期刊文章不仅提出道理,还需要进行调查,并且回顾过去的研究历史。

在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的对话中,学生就学术期刊转型、期刊版面费收取、电子版权、“学”与“术”的平衡、传播学研究生培养、业界经历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等问题向与会嘉宾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关于学术期刊转型问题,杨驰原、刘鹏和陆地都认为期刊转企改制应视自身情况而定,不可一刀切。杨驰原对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最新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期刊转型的“分类指导”原则。陆地对于期刊转型从三个角度进行理解:首先是转“形”,新媒体时代杂志形态出现变化,转为电子杂志;其次为转“场”,面对网络环境,受众阅读逐渐由线下转向线上,期刊也应将部分发行精力转向网络;最后为转“企”。陆地对于期刊转企改制持不完全赞成意见,他认为期刊应分层次,即按照期刊类型决定转企与否。

在对学生提出的电子版权问题进行回答时,刘鹏主编介绍了《新闻记者》期刊的应对策略:首先是与知网签订电子版权;其次是杂志内容全部上网,可供读者免费阅读;最后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开通《新闻记者》专属微博“上海新闻记者杂志V”,实时推荐期刊文章。陆地认为,知识传播范围越广,其价值就越大,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概念已发生改变,他不赞成无差别地套用传统媒体知识产权概念。

在回答学生关于目前传播学领域“学”与“术”不平衡的问题时,陈韬文认为该问题由来已久,与体制相关。陆地首先对清朝学者关于成功学者需具备的四个要素(胆、才、学、识)做出解释,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成功学者应具备“学、术、识、道”,“学”为专业知识和综合性知识的学习,“术”是一种规范,“识”是独到的见解,“道”是一种思想、流派、境界。

关于新闻业界经历对学术研究的影响问题,谢耘耕教授认为记者经历对学术研究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充分的社会阅历对培养学术研究中的解读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他认为记者与学者的最大差别在于记者记录声音,学者发出声音。圆桌会议中,陈韬文、冯建三、郝晓鸣还对传媒学子提出的“如何提高做研究”“写论文的能力”“如何进行文献回顾”等问题进行了回答。会议最后,谢耘耕对本次圆桌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希望“传播学期刊主编与学子的交流能够继续下去,期待传媒学子有更多的收获”。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