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互联网改变中国--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嘉宾演讲

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互联网改变中国

2013年07月22日16:2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现场。
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现场。

人民网7月22日电(赵光霞 郑广嘉 李明哲)7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谢耘耕工作室、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办。

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杜朝辉主持。首先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常河山发言,他代表徐飞校长和上海交通文科建设处致辞,对新媒体研究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和鼓励。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洪浚浩代表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对论坛的举行表示祝贺,对主办方表示感谢,并强调新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明显,并希望更多学生投入到新媒体研究中来。主办方上海交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耘耕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学术论坛推动了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推动了新闻传播学与其它学科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引领社会前行。

学者们分别对新媒体的作用、新媒体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变革以及新媒体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演说。首先,洪浚浩教授提出新媒体研究不能脱离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不能够脱离当今社会的政治体制,二是同样体制下要考察社会发展所处阶段。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黄煜教授在演说中提出:我国新媒体发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力量”阶段,个人开始通过新媒体进行自由的言论表达;现今新媒体发展正步入第二阶段,即新媒体发挥其“社会监控力量”,同时黄煜教授也提出新媒体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

台湾辅仁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宜蓁教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信息学院分别对新媒体的影响发表演说。吴宜蓁教授提出新媒体改写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使微型创业成为可能,同时也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在某些情况下使人际关系更加紧密,有时也成为人们沟通的阻碍。郝晓鸣教授提出新媒体给中国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体现在新媒体是掌握在公众手中、由公众来运作的媒体形式,新媒体促进了“草根”话语空间与主流媒体话语空间的对话,而这种对话促进了社会进步。

此外,沈阳教授对微博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提出微博是“草根”进入公共传播的最好平台,“草根”的介入促进许多具体社会问题被解决,公权力在强大舆论压力下静默,甚至推动了社会体制的改变;钟杨教授对“民意如何影响中国政府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演说;陈韬文教授分析了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与冲突。洪浚浩教授认为,中国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民意广场,尤其是微博的出现给公众介入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平台,舆论中心也逐渐由官方媒体向微博舆论场转向,同时新的舆论中心的形成使议程设置者发生了改变,即公众成为了议程设置者。季卫东教授说:在国内,互联网的公共空间色彩比较浓厚,意见表达可能会成为现实行为,也可能仅仅停留在虚拟空间层面。

在下午的全球论坛中,陆地教授对大数据进行拆分理解:大,即大规模、海量、系统化。数,指可以量化、可以测量、可以证实。据,则是事实,供有关部门据以决策的依据。沈阳教授指出大数据中存在众多冗余信息,并展示了部分大数据研究成果:大数据平台激活了个人表达权,建立了即时观察中国社会的实时观测系统。

周葆华副教授就媒体对新闻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传统隐于“后台”的新闻从业者及新闻生产过程通过新媒体平台逐渐走向“前台”,直接面向公众传播,新闻业正日益变得“可视化”。李茂山在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进行讨论时表示,要打通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内容、人群、价值三方面交互。杨驰原主编从手机的媒体之路、媒体定位、超媒体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四方面进行了手机媒体的探讨;孙少晶副教授发表了“情绪理性时代的媒介传播与效果”的演讲;张国涛主编对OTT及OTT TV概念、OTT对电视的挑战、OTT对受众传统收视行为的改变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刘鹏主编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业的改革提出了建议,发表了“新媒体运营经验及逻辑”的演讲。

围绕“大数据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这一主题,陆地教授认为大数据是事实、手段、方法、目的,认为大数据研究对中国社会有重要作用,并对大数据研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论文写作时数据应为论证提供方法,必要数据必要分析;二是提出数据抓取不能侵犯个人隐私。周葆华用三个字评价大数据挖掘:新,省,好。他认为大数据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业界对它的推动和应用走在学界之前,因此在对大数据研究中,学界应向业界学习。省,是指大数据提高了做研究、回答问题的效率。好是指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孙少晶副教授认为大数据提供了反观事物的视角。同时他提出大数据研究的三方面难点:数据压缩,数据呈现,数据解读。与部分学者担心数据解读不足的想法相反,孙少晶副教授担心数据的过度解读。

谢耘耕教授对此次全球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大数据研究具有重要社会影响,为公众表达、商业运营、社会管理提供了机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大数据挖掘是对人文社科研究中材料和研究方法的突破。同时谢耘耕教授指出,大数据研究也是挑战,需要大量技术支撑,对海量数据应放在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同时大数据挖掘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值得思考。

此次论坛为期一天,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主题分别为“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大数据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参加此次全球论坛的嘉宾有: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会长、纽约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洪浚浩,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黄煜教授,SSCI期刊《亚洲传播学报》主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郝晓鸣教授,长江学者、美国田纳西大学政治学终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志愿讲席教授钟杨,《现代传播》编辑部副主任、责任编辑张国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葆华、孙少晶,《传媒》杂志主编杨驰原,台湾辅仁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宜蓁教授,北京大学教授陆地,武汉大学教授沈阳,《新闻记者》主编刘鹏,著名媒体策划人李茂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等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学者。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