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强:中国电影批评必将走出逆境--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嘉宾演讲

李建强:中国电影批评必将走出逆境

2013年07月23日08:4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7月23日电(赵光霞 张新苗)2013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130多所高校的近350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李建强教授7月20日在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李建强教授正在发表演讲

李建强教授以“近年电影批评的形态及其走势”为主题,首先回顾了电影批评的发展历史。他认为,从世纪初到60年代中期以后,电影批评分别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复归期、突进期、多元期等五个阶段。“尽管电影理论与批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上阶段性的特征,但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和方向的理论始终是同时并存的”,李建强特别说明道。

在介绍了西方的电影理论发展阶段后,李建强也简单介绍了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情况。从1897年中国出现电影评论《观美国影戏记》后,便产生了“电影是戏”的观念。之后电影批评的大致形态便沿着泛政治化批评,文化学、社会学批评,多元化、多视角批评发展。

关于近年的总体情况,李建强提到自己与章柏青主编的《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中曾直面指出中国电影批评的四大流弊:一是冷落市场,与大众脱节;二是丧失立场,经不住诱惑;三是浅尝辄止,人文内涵匮乏;四是形式呆滞,缺乏亲和力。结果酿成江河日下,景象萧条,电影批评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腹背受敌,四面楚歌,成为圈内圈外指责埋汰的对象。遗憾的是,近年的情况并无多少实质性的变化与长进。

“但中国的电影评论并非乏善可陈,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肯定的地方。” 李建强认为,人们对网络影评的持续关注,以及“微博影评”的兴起是第一方面。第二是对中外影评的审视比较。当下中国电影批评问题丛生,美国繁荣的电影批评镜像能否作为参照?能否对中国电影批评发展有所借鉴?一些专家和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注于此。第三是对电影批评家研究的拓展。第四是对评论方法的继续探索。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蜂拥进入中国,一时电影批评方法和角度大大丰富。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影批评却陷入了重重危机。2012年尚有一批影评人在继续关注这个问题,并力求有所开拓、有所推动。除此之外,国际传播路径与文化价值的思考,以及坚守阵地的杂志和影评人都是中国电影评论发展中值得肯定的方面。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影评人大都是努力的,是有进取心的,否则便无法解释前面所罗列的近年种种进展、特色与成果。问题在于,积重难返、荆棘载途,如何整体改良电影评论的形象品貌?如何重新塑造电影评论的生机活力?如何有效遏制各种负面恶行的蔓延扩张?”李建强认为,对此我们还没有足智多谋的大智慧,还没有卓有成效的好办法。中国影评界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乱象还可能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他也为当今的中国影评人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必须把持信念,认定方向,坚守自己的阵地,做到锲而不舍,恪守不渝;其次应当秉承正直的良心,发出义理的声音,多做添砖加瓦的工作,多干培土施肥的生业,从自我做起,于当下入手。

“相信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构建,以及国家文化政策的扶持调整,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批评最终能够摆脱颓势,走出逆境,在新世纪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大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建强最后充满信心地总结道。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