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音乐音响 为广播节目增色--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2期

巧用音乐音响 为广播节目增色

汤山

2013年07月23日09:59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相对于其他媒体,广播传播的手段、方式较为单一,线性传播,稍纵即逝;除了声音,别无他长。基于这一特性,有人认为广播给受众带来的接受过程和后续效应都是短暂的,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尔?曼切尔却认为:“美妙的声音能触及人的灵魂,让人记忆久远。”如何巧用音乐、音响这两大利器,为广播节目增色呢?

音响是广播最鲜明的特征,好的音响尤其是表现细节的音响,既能向听众传播新闻事实,又比文字更能传情达意,它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营造一个富有现场感的立体情景空间,给听众以遐想空间和震撼力。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一等奖的广播作品《巴勒斯坦送别阿拉法特》,一开始引入巴勒斯坦国歌,接下来,飞机声、呼号声、哭声、示威声、祷告声、挽歌声,准确表现细节的音响达7、8处,一幅宏大的送葬场景展现在听众眼前,给听众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这些典型音响的运用,真实反映了巴勒斯坦人民对阿拉法特的爱戴,这与当时一些西方媒体渲染的现场混乱无序的不实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响的运用要会取舍,只有与内容贴切,并服务于主题的音响,才能与节目融为一体,并凸显其效能。

广播的发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压力加大和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对媒体有了更多的要求,不仅要及时获取信息和服务,而且希望获取的方式是轻松愉悦的,而不是接受硬梆梆的说教。如此,音乐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通过音调与旋律创造出广播“情感的形象”,唤起听众在思想、感情、心理和情绪上的共鸣,烘托气氛,深化主题,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早间报道》在原本严肃的时政新闻中导入了音乐的元素:背景音乐是叽叽喳喳的晨间鸟鸣,再辅以让人轻松的吉他曲,一档新闻“早餐”就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氛围中端到了听众的面前。用与内容吻合的音乐作衬底,营造清新富有美感的氛围,上海电台在晚间天气预报节目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渔舟唱晚》的乐曲声中,主持人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提醒听众季节、气候的变化和注意事项,“渔舟”带来收获的喜悦,“唱晚”则充满诗情画意。当然,音乐作为广播不可或缺的元素,使用起来也要适度。如有主持人在午间节目中以萨克斯吹奏乐为垫乐,听了又柔又慢的萨克斯音乐,听众不免产生昏昏欲睡之感。

现在的受众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什么事,而更想知道为什么,下一步会怎么样,这就需要记者、主持人用更多的文字、语言作解释。据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受众调查报告显示,听众愿意停留在日常节目上的时间不过1分多钟,这一对矛盾如何调和,一些电台做了积极的探索。浙江电台的大型系列报道《新浙江,新风貌》,稿件穿插在众多要闻信息中间,有时还要配发短评,加一些新闻背景链接,怎样才能使报道效果更好呢?电台音乐编辑针对每条新闻主体都不一样,跳跃大、反差大的实际,选择了较为中性、稍有节奏和力度感的音乐作垫乐,并在每篇系列报道结束时保证音乐结尾是一个完整的乐句,提示听众报道即将结束,使整档节目一气呵成,又突出了重点报道。江苏电台在报道“省长会见日本友人”时,加入新闻链接“中日友好樱花园枝繁叶茂”,音乐编辑在后一条配上了“女子十二乐坊”的民乐《地球之星》,乐曲是用中国的乐器演奏日本的曲调,跟新闻的主题十分贴切。加入音乐元素后,一些时政新闻、信息、资讯等内容,听众更乐意接受了。

(作者单位:常州广播电视台总编室)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