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脚于百姓生活的主题性报道--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2期

落脚于百姓生活的主题性报道

许靖

2013年07月23日10:10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金坛广电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分别在时政新闻《金坛新闻》和民生新闻《第一时间》中同步、分阶段推出《“旧貌”展“新颜”》、《老人物 新故事》、《数字看变化》、《我家这十年》等栏目,“十八大”这一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如何实现“走转改”,就是强调以百姓的生活变化与感受为落点,反映十年来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的改善与变迁。通过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这些报道摆脱了以往的套路,更具特色,深入、深刻,可看性较强。

一、表达方式的创新

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是连在一起的。十年前采访过的人物,如今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现状如何、内心有什么感受、对未来的憧憬怎样,节目以回访和重温的方式,记者深入到以前报道的人物、事件的现场,作今昔对比,增加了亲切感和怀旧感。“所有的曾经都会有新的生长,所有的过去都会有新的变化;老人物,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新故事,我们期待一起观看的新景象,在具体人物的生动故事中,体味金坛的巨变; 在个体的命运变迁中感受国家的进步。”这是专栏《老人物 新故事》的片头词,体现了金坛台“十八大”新闻报道方式的基调:巧用对比,挖掘细节,善讲故事。

“三轮车师傅”赵祖卫,“弹棉花老人”陈火荣,做大建昌红香芋文章的王国平父子,做强服装企业的王小惠,执着园艺事业的老园艺工人,踩三轮车将一双儿女送进大学读完博士的老夫妻……记者特别留心使用细节镜头,尽量多地捕捉采访对象的生活新习惯,语言表达的新方式和不经意间的细微新动作等。对比十年前的影像,这些细节改变,更形象地折射出百姓生活的变化。细致的采访、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故事,以“小切口”反映社会发展、百姓幸福感提升的“大主题”。

二、形式的创新

金坛台十八大前后推出的四个新闻专栏,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引发人们的记忆和思考。

记者亲历 记者带着情感去感受生活、关注各行业中具有典型性的普通人,通过参与式、伴随式采访,观众可感受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如《老人物 新故事》中的一篇,三轮车夫赵祖卫喜迁新居,从原先的平板房,到新村里宽敞明亮的居民楼,是金坛百姓家庭生活条件改善的缩影。一篇反映弹棉花老人的故事也有时代性和生活气息,手工弹棉花的衰落,老人的年迈,双重的退出互为隐喻,折射出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图表 集中体现在《数字看变化》专栏中,通过对金坛近十年各种经济指标、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相关数字,做对比性的展示和评说,以事实来体现金坛的进步和发展。枯燥的数字以图表的形式表达,直观、形象,传播效果较好。

说新闻 记者出镜配音,现场感强,比播音员的播报更具个性。

互动 我们尝试利用手机短信平台、网络论坛、热线电话与观众进行话题互动,分享这十年所见、所想、所闻,并用游动字幕的形式滚动播出。互动通道的打开,多了一些新闻素材,增强了节目的人情味和人气。

三、内容的创新

独家、权威、有深度的新闻是稀缺信息,我们充分挖掘现有图像资源的再现价值,使专栏有了厚重的新闻背景,特别是“新闻+背景+评论”的组合,更能体现内容的深和广。

主题性报道综合反映了政治、经济、民生、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成就,内容突出重大性、新闻性与贴近性。专栏《“旧貌”展“新颜”》以本台报道过的、代表金坛发展的重大新闻事件为切入口,由采访记者重回现场,采访事件的主要当事人,让他讲述今昔变化。金坛近十年来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以及城市建设、水电气等民生工程,有当年的资料画面再现、主持人探寻、今昔画面对比、新面貌的全视角展示、高屋建瓴的编辑点评或编后,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新闻报道的厚实感,充分展示了十年来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许靖:金坛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