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改文风的前提:改作风--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2期

新闻改文风的前提:改作风

姚福军

2013年07月23日10:13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改进文风,让报道有用又好看,既是群众的呼唤,也是新闻媒体发展的需要。好的文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宣部《三项学习教育通讯》专文介绍“镇江经验”, 江苏省“三教办”四次用《简报》形式向全省推广。

一、改文风,走群众路线

改文风,重在转变作风,多接地气,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心里有群众,文章才能言之有物,才能打动人。2012年,镇江广播电视台所属各单位根据镇江的各种区域、类型,选择了30个长期“走转改”的基地(联系点),如句容的戴庄、丹阳的金桥村、丹徒的五塘村等。《走基层·听民声》反映了茅山老区丹徒上党镇的五塘村面临发展的困难。台党委一班人带领全台一批“走转改”骨干记者来到五塘,调查了解五塘村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和五塘村干部促膝谈心,走访结对帮扶的刘小祥残疾贫困家庭。台里在五塘村里举行了台“走转改”基地的揭牌仪式,台后勤中心党支部与五塘党总支也共建揭牌。不到两个月,先后有30多人次的记者来这里蹲点采访,采发了30篇各类稿片,其中新闻频道《今晚九点半》播出的“秋收走基层”五篇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示五塘村秋收的场景,20多篇采访手记,篇篇接地气。

镇江台民生频道《看见大市口》栏目,每天时长一小时,是镇江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2011年荣获“全国十大创新栏目”。在这个为民鼓与呼的栏目里,最为百姓关注和信息量最大的子栏目是《走转改—基层手记》,传达的是民生、民声、民心。子栏目《小梁帮你忙》是党员示范岗、小组先锋岗。“走转改”活动中,栏目组沉在群众中,老百姓有事有难,他们用心用情,能帮则帮,一帮到底。《看见大市口》成了镇江百姓看得见的“民”牌栏目。“走转改”不断深化,培养了记者的人文关怀精神,为最需要帮助的人发声、疾呼,担起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

二、改文风,用群众语言

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智慧,用鲜活的事例,有生命力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有看头。

巧妙选择采访人物的“独特”语言。电视新闻比较注重画面选择,选择访谈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更能打动观众的心,产生共鸣。赵亚夫是镇江的名人,在国内享有“北有袁隆平,南有赵亚夫,一个抓高产,一个抓高效”的美誉。“这是我的事业,我经历了失败、挫折、再失败、再挫折,可以说是农民们支持了我的事业”,镇江台的记者把采访点放在田间地头,更精心选择了赵老这朴实无华的语言,把一个“以土地为伴,以农民为亲,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把效益装进农民的口袋”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

本土化的包装“此时无声胜有声”。镇江台民生频道的栏目,无论自办还是剧场,均以镇江市民口口相传的当地知名场所命名。“大市口”、“五条街”、“大华电影院”、“人民剧场”、“江天一览”、“保和堂”、“尚清戏台”这些镇江市民耳熟能详的地名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了栏目中,体现了土生土长、扎根镇江的本意,传递出浓郁的城市气息。

三、改文风,传播正能量

《新闻镇江》是镇江台新闻频道主打新闻栏目,是一档以时政要闻为主的综合性新闻栏目,坚持“公共视角、公正报道、公众信任”的节目定位。栏目提出了“走出空调房,走入百姓家,走进心坎里”的“三走”行动,推出一系列“走基层”新闻行动,组织记者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时政要闻与民生话题有机结合起来,改革会议报道,放大和解读会议中的民生话题,赢得了百姓的了解和支持,为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镇江台民生频道新闻主打栏目《看见大市口》致力于“镇江人民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所关注的;镇江市委市政府所倡导的,就是我们所弘扬的——土生土长,扎根镇江,全心全意,倾述民生”的发展理念,开通24小时新闻服务热线,凸显为民服务的理念和意识。精心安排《小梁帮你忙》子栏目,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构建频道的“爱心品牌”。

镇江广播新闻频率在《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中开设《走进基层看民生》、《行风评议评作风》专栏,记者深入、社区、镇村针对上线部门直接收集群众意见。注重记者现场调查,加强与部门联动。通过热线接听、记者现场连线、三方通话,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效能建设,为听众解决问题更加及时有效。节目以“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为宗旨,以“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为目标,不断加大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力度,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

(作者单位:镇江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