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创新的几组关键词--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3期

电视新闻创新的几组关键词

许霄鹏

2013年07月23日12:03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电视新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一方面来自外部,观众对社会变化和自身利益日益关切;一方面来自内部,电视媒体传播变革的需求。虽然声画并茂的电视新闻依然是最受受众喜欢的新闻形态,但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互动、迅速等特性对受众阅听习惯的影响日深,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资讯。电视新闻能否挽留住观众的注意力,不仅直接关乎电视台的生存发展,更关乎社会信息的沟通、民众意见的表达、舆论监督和引导等重大功能的实现。电视新闻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

一、告知,答疑,解惑

电视新闻的形态已不能再简单地按照节目篇幅长短划分为消息、专题、深度报道,甚至不能完全根据时效性来确定新闻类节目和社教节目(传统称谓)的区别。形态的转变,是随着社会的信息生发和受众需求的变化而来的。

社会转型时期,新闻资源无比丰富。微博和博客成为受众惯用的信息渠道,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视频接收器,新闻和资讯的界限模糊了,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消费和需求混合了,消息与深度解读无缝连接了。人们不仅需要关于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新闻,更需要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闻资讯通过网络扩大流通的态势,不但不会消解掉电视新闻作为社会瞭望哨的责任,相反,人们更加需要有利于澄清事实的严格而专业的新闻报道。

当然,时代在发展进步,社会状况、受众需求、媒体形态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因素对电视新闻的题材体裁、表达形式、语言风格都会提出新的要求。但是,新闻传播的社会内涵却不会变化,那就是“告知、答疑、解惑”,让观众在喜闻乐见的情况下了解社会之变化,明白变化之因由,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法,以更好认识、适应这种变化。“告知、答疑、解惑”功能,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保持与基层常态化的接触,还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二、真,短,快,活,强

1981年新华社成立50周年座谈会上,习仲勋同志提出新华社新闻改革要抓住“真短快活强”五个字下功夫。

“真”,要求信息真实无误,现在还可以增加一个含义,就是新闻要有真情。中央电视台“走转改”活动中有一个跟踪报道叫《皮里村蹲点日记》。记者深入到皮里村,看到村里群众生活艰苦,孩童上学艰难,多次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摄像记者都是一边哭一边拍摄采访的。观众从画面和采访中看到了记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各类捐款捐物蜂拥到皮里村,帮助村里解决了很多困难。

“短”,言简意赅,但并不是要求新闻篇幅绝对要短小,而是有事说事、有理说理,不说假话、废话、空话、大话、套话。

“快”,迅速快捷,这是新闻的基本追求,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新闻传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Anyone、Anywhere、Anytime”,但这并不是说电视新闻就不需要快。从新闻源头的占有看,电视台毕竟是专门的组织机构,拥有专业的生产系统和能力,在突发事件现场,个人的微博、微信固然是最迅速的传播,但电视媒体的直播更深入、更完善。

“活”,要求新闻的文风生动活泼,有可读性、可看性。近两年“走转改”活动,促使电视新闻出现了日记体、蹲点体、调查体、体验体、独白体、“海采”体,大大改变了原来那种正统的播报和编排形式,镜头语言、播报风格都很贴近生活。但是,形式活泼不是目的,是否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才是追求的方向。

“强”,就是铿锵有力,要求新闻发挥良好的反映舆论、沟通社会的功能。今天,社会中发生的各种矛盾日益复杂,电视新闻不仅要及时迅速地把变化告知给受众,更要强化答疑解惑的功能,帮助受众、社会、政府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三、硬,软,深

1.让硬新闻更硬

硬新闻指题材严肃,注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经新闻。“走转改”活动大大促进了电视新闻形式和内容的提升,但总体看,硬新闻还不够。观众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走转改”中的“调查:你幸福吗?”、“调查:你从哪里来?”等“新闻报道”记忆深刻,不仅是被受访者各种神回答雷翻了,更因为在国家电视台一向严肃的硬新闻栏目里出现了这种软性的社会调查。不少观众认为,《新闻联播》能够放下身段探索改变文风之道,是一个进步。此话固然有道理,但从电视新闻的社会职责来看,笔者倒是觉得这种创新并不值得进一步推广。中国目前各个领域存在许多事件、矛盾需要媒体来报道和关注,受众更需要直面现实的硬新闻。《新闻联播》应强化对突发事件、社会问题的报道和传播。

网络上几乎每天都在传播涉及政府部门的行政、司法、卫生健康等与群众生存发展权利休戚相关的信息,不论其真假深浅,也算是硬新闻需求增强的一个明证。可以说,电视新闻已经迎来了硬新闻发展的高峰期,关键在于媒体人有勇有谋地抓住它。

2.让软新闻软下去

除了硬新闻,受众对富有人情味、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软新闻的需求也在增强。软新闻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不是那么密切,但可以为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抚慰情绪。省市台应该把软新闻作为常态工作来抓,做好主题性策划,及时报道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展示人民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变化。江苏卫视频道《新闻眼》栏目在2012年岁末,推出了系列评论“一年又一年”,用类似脱口秀的方式,梳理盘点了一年内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开篇《2012?梦想照进现实》,用一个“梦”字切入,对2012年的重大成就、民生热点、反腐工作等,用全新的语态和表现手法展开评述,产生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要向把软新闻做好,需要好好研究其表现方式,不要拘泥于硬新闻现场采访、追问等新闻报道手法,可以根据报道的内容采用演播室访谈、VCR展示、观察员评论等多种形式。

3.让深度报道深下去

要想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告知、答疑、解惑”的功能,深度报道就是不可或缺的利器。中国已进入问题高发期,互联网弥漫式、病毒式的传播对受众的影响日深,在补充传统主流媒体职责部分缺失的同时,也有许多非理性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这就特别需要主流的电视媒体对这些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关注、分析和透视,及时为受众提供科学、正确的认识。江苏公共频道2011年推出《政风热线》,选择百姓关心的事件、投诉,邀请专家、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走进演播室,结合事件、热点、政策展开访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政风热线》是以“深度+观察”结合起来的对观众极有用的“解答疑惑、解决问题”类节目,帮助受众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实际困难困惑,而不再是简单的反对、批判和抨击。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