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7月24日电(赵光霞 赵晓昉)2013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海内外130多所高校的350余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王宁7月22日在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王宁教授发表演讲
王宁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全球化与当代信息社会的文化传播》,主要包括: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的悖论;大众文化传播等内容。
全球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那么全球化究竟该如何定义呢?特别是近十年,‘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内的一个热议话题。”王宁教授抛出问题,强调“全球化”的重要性。
“‘全球化’这个英文术语出现在80年代,它暗含一种发展(development),一个过程(process),一种趋势(tendency),一种变化(change)。”王宁教授认为。“全球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或金融领域,在文化上也逐渐出现了“全球化”的倾向。文化全球化的一个后果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日益渗透到非西方国家,逐渐形成文化“趋同现象”。在一部分人看来,“全球化”实际上就是“美国化”,这使得“欧洲中心主义”的霸权地位在人们心中逐步消解。因而,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抵制“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抵制“美国化”,抵制美国帝国主义的入侵。“全球化”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例如人们吃的食物在世界各地都大同小异,人们使用的家具品牌“宜家”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全球化”使我们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可以说,这是文化“趋同现象”的重要表现。
全球化的悖论
“文化的全球化不仅仅表现为趋同,它的另一面是多样性。因而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它。” 王宁教授紧接着指出,“文化日益变得趋同的同时仍然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多样性。所以,‘全球化’就是这样一个悖论,它本身带有‘混杂性’和‘地方色彩’。”
就全球化的悖论这一观点,王宁教授继续阐释道:“文化领域发展的进程中,一般体现出两个方向。第一是随着资本由中心向边缘方向的扩展,第二是体现为原先不知名的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抗争和互动,以及反殖民性或非殖民化。”
“全球化不仅有利于西方的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侵略和渗透,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抵抗与反渗透提供机会。”王宁教授举例说道,“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们对西方文化提出质疑,混杂自己的观点,消解它的话语霸权。”
大众文化
王宁教授认为,“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精英文化受到严峻挑战。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固有的精英文化观点,为大多数人得以欣赏和消费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
“高雅文化日益萎缩的同时,大众文化日益蓬勃。大众文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审美趣味和取向。但在中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费城交响乐团到国内来演出,一两千左右一张的门票观众蜂拥而至很快就抢光了,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去看费城乐团的交响乐会是一种身份的体现。”王宁教授给大家举例说道。
7月22日正值王宁教授58岁生日。王宁教授选择在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给学员授课这样一种方式度过生日,使学员们深深感动与钦佩。讲座在学员们“祝王教授生日快乐”诚挚的祝福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