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了很多电视媒体的招牌,《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星光大道》、《快乐女声》,不管节目名称如何,本质内容是为普通人创造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以“梦想”为核心卖点的电视节目,观众为什么会追捧?未来还能走多远?
1.凡人的“梦想”舞台
电视媒体以敏锐的嗅觉,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这种需求一旦释放,将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对普通人来说,梦想的实现需要另辟蹊径。电视节目不但是他们的蹊径,可能还会是他们的捷径。
2.语境更真实,议题设置更亲民
从《中国达人秀》到《中国好声音》,主持人被弱化了,评委可以直接和选手对话。这个变化太重要了,这是一个语境的问题。一直以来,主持人和观众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告之和被告之的关系,碰到一些拿腔拿调的主持人,观众心里各种难受不说,还没有选择。主持人被弱化后,评委和选手直接对话,所带出的信息更为自然,那种语境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语境的真实,带来议题设置的真实。记得很多年前,央视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红极一时。被青歌赛推出的名人如毛阿敏、韦唯,都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当时的舞台上,主要的议题是回答一些声乐常识,好像把艺考的部分搬到屏幕来呈现。如此议题设置拿到今天来看,无异于八股文般怪异。老百姓不想知道你考试得了几分,更想知道你的父母在你考试不好的时候做了什么,这就是还原真实。
3.社会需要平民榜样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社会心理。2000年之后的省级卫视,有一段时间在忙活各自频道定位的问题,情感频道、政法频道、旅游频道、女性频道,看似百花争放,可没过几年大家发现,频道专业化并不能带来利益最大化,因为产业链的不成熟,使得观众对专业化并不买账。于是,大家再次回到同一个战场厮杀,娱乐节目一哄而上。电视台不约而同的走娱乐化道路,是市场的反馈所致,老百姓也觉得电视是他们最大的娱乐方式,而不仅仅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平台。
当然娱乐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插科打诨是娱乐,秀才艺是娱乐,挖掘隐私也是娱乐,肥皂剧更是不变的娱乐。电视娱乐有恶俗的,也有高雅的。《中国好声音》是高雅的。励志类真人秀节目在悄悄改变电视恶俗的形象,以培养平民偶像为己任,偶像清一色的是“励志姐”“励志哥”。社会需要在娱乐里找到生活的信念,这就是梦想类节目传递的正能量。
电视和时尚的共同点在于,隔一两年换一个流行元素。《超级女声》带来了选秀热、《非诚勿扰》带来了相亲热,《中国好声音》带来了唱歌热,这些节目的流行元素里都有梦想的概念,梦想会不会成为时尚里面永恒的经典——黑与白呢?
从理论上应该可以,但实际上或会毁于一旦。梦想是神圣的,谁把梦想当成了赚钱的工具,谁就是在毁灭它。
节目红火了,负面新闻也纷至沓来。《非诚勿扰》火了,有人指责相亲类节目其实是一场赚取眼球的自我营销,没有人蠢到要在相亲节目中找到真爱;《中国达人秀》火了,有人揭穿选手的故事是导演组的精心策划,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悲悲切切;《中国好声音》火了,选手的台上台下的身份成了人们追问的谜点。
于是我们要问,是追求梦想,还是演绎梦想。
圆梦,并不是表现煽情的故事,撼动人心的是,圆梦者无论走了多远,多艰辛,仍然有一种近乎于病态的固执。很多时候,人们距离目标只有一步之遥,这个时候,电视节目成就了追梦者的梦想。
媒体很善于塑造形象,愿意干这样画龙点睛的事情,只是要留心,别触及道德底线。
真,是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如果缺失了真,此类节目生命力将不复存在。
(作者单位:江苏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