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语境的大众特征与小众运用--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3期

广播语境的大众特征与小众运用

诸焰

2013年07月24日08:20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是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传播者和接收者共同创造的“交流场”。在传播过程中,语境起到了增加或者削弱语言传播效果的作用。但是声音语言并非语境产生的惟一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社会性、文化性因素往往导致语境的变化。作为主要使用声音语言进行传播活动的广播主持人、播音员,认真研究语境的作用、生成的元素,掌握其中带有规律性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

一、语境是传播者和听众共同创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九十年代以后入职广播的播音员、主持人,往往是从学习老一辈播音员的录音中开始自己的业务实践的。在惊叹前辈们深厚的语言功力的同时,晚生往往会对前辈们在播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和语言状态感到迷惑不解:语调高亢,字正腔圆,即使是很普通、很生活化的句子、语言,也努力表现得举轻若重。这样的播音,听众能接受吗?

回答是肯定的。在改革开放以前,自上而下的社会形态,决定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也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单向传播的。上至大领导下至平头百姓,几乎所有的人说话都是这个腔调。如果在同行中寻找痕迹,今天朝鲜中央电视台那位“功勋女播音员”的播音,就是几十年前我们播音风格的翻版。当年播音员和听众之间的语境产生于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中。

由于社会的变迁,今天的传播模式已经由过去的单向传播演变成多向、交互式、互动式的传播。新媒体蓬勃兴起,传播渠道网络化,传播者和受众两者之间的身份会在瞬间交换。传播过程中传受两个群体之间的地位几乎完全平等,过去那种因为传播者一方垄断性占有信息资源而表现出来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也几乎荡然无存了。在这样新的传播生态中,广播语境的发生环境也就随之变化。这些年,广播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实践,通过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努力和听众即时互动,企图将过去由主持人单独完成的广播节目转变成为由听众和主持人共同制造的节目产品。从某个意义上说,这些节目形态上的变化都是在重塑广播语境,这样的努力得到了预期的回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节目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受众群体和社会影响力。

二、广播在新媒体时代语境创造中应把握的基点

万变不离其宗。广播以声音为介质、以单向传播为特征的媒体形态不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需要改变的是运用中的理念。

广播和其他传统媒体有所不同,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仅传播了信息内容,而且传播了伴生于内容的情绪和情感。同样的一句话,由于主持人的情绪、情感的不同,在听众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接受差异,极端时这种差异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传播效应。仔细掂量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发现,与其说主持人说错了话,还不如说主持人看错了人。今天的社会人群结构已经出现了分化,任何社会变动变革都会有受损者和受益者,任何社会性事件都会有拥护者和抵制者。立场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情绪、情感。语境是传播者和接收者共同创造的,对于广播传播来说就是情绪、情感的共鸣共振。情绪、情感的差异反映的是立场的差异。

如何让传播过程出现的语境成为“正能量”,或者降低预期达到“正能量大于或远大于负能量”?个人浅见:大众传媒,小众传播。

广播是传统的大众传媒,它传播的对象是所有受众,广播作为主流媒体的导向性就体现在这个共性上。进一步的分析,主流媒体的导向与优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进而把握社会中实际存在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且将其作为与受众互动交流的主要基点。在这个基点上,主持人确定对新闻事件的态度,继而在节目中自然地流露出情绪和情感。可以预期,这样的自然流露会符合大多数人的心境,由此产生的语境也应该是具有“正能量”的。今天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宏观的角度说,是“中国梦”;从微观上说,每一个公民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获得幸福生活,希望社会更加民主、公平和开放。两者结合,就能基本上反映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仅仅如此还不够,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把握了基调、共性,只是筑建了一个平台。俗话说,众口难调。传播还需要个性化、小众化。从播音技巧上分析,广播节目的播出大多数是主持人和播音员在播音室里进行的,他们面对的是话筒,而不是听众。这是一个特殊语境,不是本质意义上的人际传播语境,他们语言交流的对象——目标受众并不在眼前,眼前只有一个朦胧的听众概念。这种没有交流对象的虚拟语境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语言心理上的陌生感,对于一些缺乏实际经验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因为不适应这种生活中少有的特殊语境,很容易发生语言指向的模糊和语言目的的失落。于是,生活中那种鲜活的语言交流感荡然无存,只剩下照本宣科,把稿件念出来而已。

小众传播在节目中实施的关键,是在节目策划中明晰目标听众,再根据自己对目标听众的认知以及自己的业务特点,使这个参照系镜像化。这样,主持人在制作节目中将有的放矢,做到“眼前无影,心中有人”,按照目标受众的不同接受方式调整自己的内容和语言表现形式,以形成最佳语境,增强传播效果。

广播改革的深入,一方面是在外延上的扩大,借助新媒体的兴起,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逐渐走向全媒体之路;另一个方面,是进一步发掘广播自身的规律特点,在内涵上做文章,让广播更像广播。毕竟,世界上70%的信息是通过声音传播的。

(作者单位:南京广播电视集团)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