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的突发事件种类繁多,规模影响大小不一,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让人们长久不能忘却,四川汶川地震、南方冰雪灾害、三聚氰胺奶粉、双汇瘦肉精事件、“7·23”动车事故……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突发事件的报道已经成为新闻的重大资源,突发事件报道时效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力。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和体现。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媒体,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媒体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的显著特征是突然性和不可预见性。面对突发事件,一个理性和成熟的媒体应该处变不惊,从容面对。
首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政府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需要。中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是,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媒体毫无疑问要承担党和政府舆论引导的责任。近年来,我国受众的知情权观念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所增强,公众要求满足知情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要求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表达得更为明显,这是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突然性、不可预知性、事件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与公众利益的紧密关联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受众迫切希望媒体改变现状,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的报道。在面对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社会时,我们作为普通公众想知道自己身处的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是如何运转的,正在发生了什么,将要发生什么。我们通过了解这些情况来确定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如何更好地生活。这一切都表现为公众知情权的满足。2009年11月21日上午,昆明螺蛳湾市场因拆迁问题发生上千商户集体上街堵路事件。上千人聚集,正是因为处置得当,信息披露及时,才得以迅速化解。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有关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报道越来越透明,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折射出政府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体现了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公众知情权在具体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如果得不到满足,在正常信息不足或不确切的时候,流言就会增多。一个反面例子是开封杞县钴60卡源故障事件,当地政府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瞒报事故,导致大量居民夺路而逃。因此,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媒体能在安抚公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上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媒体还能帮助政府迅速向公众传达一些重要的建议或指示。反之,如果公众不能及时得到重要的建议或指示,由于新闻传播本身的放大作用,信息的混乱、错误、拖延会在公众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引起恐慌。
其次,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媒体竞争的需要。在当今媒体发达的时代,如何让自身媒体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众的选择,关键要看媒体的应急机制、创新能力。当前新的传播语境与新的传播格局,给电视媒体突发事件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媒体竞争日益加剧。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手机媒体、微博等新媒体可以实现即时性、全天候、互动性传播,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优势凸显。过去需要几天或几个月传递的信息,现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实现,甚至可以同步直播。随着通信技术手段的进步,来自“第一时间”的压力在不断增大。对突发事件应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策略应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是客观存在的,是发展变化的,对突发事件也就有了正确的态度。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往往突然来临,来不及准备,要做到临阵不乱,这是建立应急机制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是加强和改进宣传的需要,也是提升媒体竞争力的需要。电视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坚持的原则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在“5?12”大地震中,中国媒体面对突发灾难,反应之迅捷、力量之强大、视野之广阔、报道之深入,令许多国外媒体刮目相看。这样不仅贯彻了政府与民意互动、真相与谣言赛跑的意识,也提高了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再次,媒体建立应急机制也具有可行性。通过对以前突发事件处理经验的总结借鉴,对突发事件的种类、过程、规律的分析概括是可以操作的。突发事件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自然灾害、社会灾难、战争、动乱和偶发事件等等。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程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尽管事件突发,但我们完全可以有章法可循。在利比亚战争中,中央电视台依托自身的资源和实力,在不同的地点统筹安排不同的记者进行报道,及时把最新的消息传到国内,收到了很好的媒体效果。在“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浙江电视台停掉已编排好的常规节目,转而直播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和社会各界群众在事故现场抢救伤员的情况,不仅是媒体竞争的需要,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前两年的伊拉克战争报道中,新华社以领先十秒的优势成为世界最先报道开战的通讯社,就是对报道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准备。央视与凤凰卫视直播伊拉克战事的新闻大战,更是体现了媒体的整体策划实力的竞争。各级媒体在具有一般工作流程的同时,也应未雨绸缪,进行特殊事态工作流程的预案准备。
二、突发事件报道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是守株待兔。长期以来,我国在特定的新闻宣传体制下,对突发事件报道一直控制得比较严。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情况虽然有了较大改变,但从制度层面来说,我国并未形成突发事件报道的内在机制。在长期这种“报喜不报忧”认识的影响下,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一些媒体和记者往往反应迟钝,不是主动出击,而是等上级布置,等采访通知,等新闻通稿;突发事件一来,一些媒体和记者则自我把关,假设不能报道、假设会来禁令,主动放弃了采访报道的机会。著名的南通“5·8”沉船事故报道,某媒体播出的消息中,就将南通开往十一圩的客轮说成是“南通开往常熟”,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形象。近来,从“郭美美事件”、渤海漏油事故,到“7·23”动车追尾事故,再到近日的故宫“瓷器门”事件,有关部门在处置事件过程中对于信息公开的态度和行为,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媒体只在有关部门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取一些信息,这显然和公众的知情需求相去很远。强烈的公众知情权下,媒体难道守株待兔地等新闻发布会,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媒体应该和相关部门做好沟通,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把公众欲知而未知的信息报道出来。
二是虎头蛇尾。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由于一些媒体和记者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发展态势把握不准,很容易就事论事,报道缺乏连续性,不能给受众提供持续的动态性的内容,给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失去了媒体借突发事件提高媒体影响力的大好机会。一个典型的案例莫过于“郭美美”事件。有一些媒体只是草草报道公众质疑郭美美的舆论风波,而忽略最后的成因,一次报道后再无下文。这样难以给人持续的信息,媒体也就难以持续引导舆论,公共的关注度也不可能维持在一个高水平。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
三是生硬血腥。一些突发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重大的人员财产伤亡。电视媒体为了突出突发事件的真实性和现场的渲染力,拍摄到的画面往往是伤亡的现场,伤亡家属痛不欲生的场面。让人看了尽管会产生一些怜悯,但更多是惨不忍睹。避免画面选择不当对公众情绪特别是儿童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京珠高速河南信阳明港段发生的客车火灾事故现场,客车被大火焚烧得只剩骨架,部分遗体被烧至炭化,只能通过DNA辨别。如果在报道中,不加剪辑或处理地采用现场画面,难免让人不寒而栗。
四是揭人隐私。一些突发事件采访报道,由于时间短、报道任务重,平时注意的打马赛克、模糊处理等技术细节,以及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一系列行为很容易忽略。这很可能造成法律上的问题,甚至可能吃上官司,这就要求在报道中,忙中不出错,忙中不忽略细节。2008年元月,某市一浴室突发大火,众多男女浴客赤裸着身子逃出浴室。虽然有些拍客拍到了这些画面,但媒体在报道中,并没有采用哪些裸身而逃的画面,很好地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再如,某省级电视台的地面频道,播出了一则裸奔的消息,但媒体在播出时,对画面的模糊处理不够到位,造成当事人身体的一些隐私部位裸露出来,给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三、电视媒体该建立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不可预知性、偶发性、无法控制等特点,使新闻报道难度加大,报道的好坏关系社会稳定,在分寸、尺度的把握上需要成熟、理性、有度。媒体启动应急机制进行突发事件报道,应注意这种报道与平时报道的不同。
(一)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组织协调机制。由于体制原因,媒体不同利益单元之间有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很难形成统一的驱动。媒体各个环节之间互相脱节,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有机运转,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建立统一的应急机制。特别是电视媒体,节目制作流程长,涉及的部门多,这就要打破部门、中心、栏目、技术、播出等条块界限。一方面,要成立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确保对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启动机制后,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做到管理的有序、有力、高效,发挥整体协调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上级沟通机制、掌握报道方针,维护新闻纪律,做到报道安全,发挥稳定社会的导向功能。在人员配备上要抽调精兵强将。编辑、记者、主持人等各个环节人员协调配合,打破科层制界限,进行横向联合,组成任务小组。使报道有充分的人力保障,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机协调。
(二)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各种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时效竞争是第一要素。这就要求媒体记者在突发事件后,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发布新闻,不使新闻成为“明日黄花”,时差越小,新闻越新。时差为零,同步传播,是新闻记者的最佳境界,也是媒体责任感的体现。在青海玉树地震、抗击SARS、四川抗洪抢险报道中,“飞字幕”的形式成为部分电视媒体的固定播报形式,在缺乏画面的情况下,在第一时间用文字形式报道体现的就是快速、及时。在我国海军击退索马里海盗报道中,央视是最先以“飞字幕”形式报道出去的。
(三)应对突发事件的准确判断机制。抢时效不等于没有判断的抢发。媒体对突发事件应准确分析判断,顾全大局、严格纪律。应从对党、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判断事件性质,影响。应谨慎选择报道时机、口径、范围规模,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正面组织报道,起到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在暴雨防汛的报道中,鹤壁电视台的记者兵分五路,奔赴盘石头水库、淇河下游、老城区棚户区、城中村等地采访。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深入一线现场,采写了一大批来自现场的第一手新闻,第一时间把灾区实情呈现给观众,第一时间把救灾的感人事迹传递给观众,把鹤壁人民和受灾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牢牢掌握了报道的主动权。
(四)应对突发事件的创新策划机制。在当今的媒体竞争时代,突发事件的报道,在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的同时,必须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力求舆论引导的最佳社会效果。而要做到最佳的社会效果,就必须坚持创新策划。我们知道,随着公众对媒体审美情趣的提高,对媒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意义上,媒体真实、全面报道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对于新闻的五个W、一个H(how)应予以全面真实客观揭示,就万事大吉了。但新形势下,媒体既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把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妥善处理作为新闻报道的根本出发点;同时还要有“妙手著文章”的务实作风。要兼顾媒体的自身属性,在争取突破的同时也要避免过“度”,通过创新策划,在报道特别重大或敏感的突发事件时,要取得政府支持,遵守宣传纪律,既报道事,也报道人,建立突发事件报道的良好风格,在报道角度的选择、报道尺度的把握、报道深度的拓展上形成良好的导向。这样既不容易让公众陷入审美疲劳,关注度也会自然提高,长期以往就会提高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创新策划机制,让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引领先机,在媒体竞争中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从而提高媒体影响力。
(五)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对突发事件的原原本本的实录与直播,追求现场感、真实性是我们的责任,但追求客观真实并不是忽视人的价值、生命与尊严,追求“热点”、“焦点”更不应忽视广大受众的心理承受力。灾难性事件是常见的突发事件的一部分,在报道中尤其是要审慎处理好各种权利平衡。比如去年某次空难后当打捞员捧出黑匣子时周围人群热烈鼓掌的照片、镜头在报纸、电视出现后,引起一片争议,使受众感到不舒服,因为这是一场造成一百多同胞遇难的空难,当时还有许多人的尸骨还没有找到。媒体追求卖点的同时,也应有利于受众的安全感,体现人文关怀。突发事件具有吸引眼球的因素,容易激发观众强烈的“好奇心”。主流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不能仅从通常意义的新闻价值来衡量,不能仅仅是“抢新闻”,更不能猎奇。突发事件报道应避免刊登血腥恐怖画面。避免画面选择不当对公众情绪特别是儿童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危害性、紧迫性、复杂性等特点,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是各级媒体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挑战考验,更是充实完善的机会,突发事件会让媒体和记者的能力更娴熟,给媒体和记者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
(作者单位: 河南鹤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