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正时弊  引领舆论--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研者文汇>>寿川>>新闻阅评

匡正时弊  引领舆论

——对近期本报有关批评不良文化思潮报道的评析

寿  川

2013年07月26日10: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近期,人民日报多版联动,集中关注和分析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良现象,推出了一批影响广泛、反响强烈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有新闻,也有言论;不仅在新闻版块刊登,有的也出现在专版周刊上。

7月4日,人民日报副刊推出“文化世象”栏目,对当前文化思潮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趋向,如文化失范、道德失衡、心理失常等作出梳理分析,以期为匡正时弊、推动社会文化健康发展助力。当天的首篇文章《闭门造车何以大行其道》,以作家余华新作热卖为由头,对其后接踵而至的评论家失望、读者不买账等负面反响作出剖析——“内容简单拼接、叙述浮于浅表、缺乏思想力量,过于轻浮单薄”,批评得如此不留情面,这在党报还是不多见的。文章不拘泥于一事一议,也不逞一时之快,而是在更高的站位上,分析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深入阐述创作活动离不开现实生活的道理,指出作家急功近利的创作态度导致闭门造车现象的泛滥,批评了文艺评论家把闭门造车、胡编乱造当成创新和突破,并冠以各种玄幻名衔加以吹捧的失职行为,体现了非同寻常的力度。作者敢说,本报敢用,而且还放在24版头条突出位置,体现了副刊抓问题、抓导向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担当。“文化世象”栏目推出后,得到杨总的批示肯定,认为这个专栏开得很有必要,人民日报应有这样的责任和态度,敢于匡正时弊,引领思想舆论。

该栏目的第二篇为7月11日刊发的《以丑为尚挑战审美底线》。文章针对时下以丑为美的不良文化现象,列举种种表现,分析深层原因,以凝练的语言、泼辣的风格、富含哲理的论述,对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进行积极有力的倡导,旗帜鲜明。

与副刊“文化世象”栏目异曲同工的是文教周刊的“新评弹”。该栏目近期推出“关注文化失范现象”系列评论,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文化失范行为进行剖析,从6月6日到7月11日,连续对时下出现的一系列文化失范现象进行批评。像首篇《出名也要有底线》,针对网络红人“手哥”凭借对网友照片进行恶毒点评而一夜蹿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找骂”网友扭曲心态背后的名利观及其滋生的土壤也作出深入挖掘,向“审丑”文化的拥趸者们发出了警示。文章刊出后引发社会热议,许多网友在跟贴评论中说,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接了地气,人民日报越来越关注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了。6月13日的《文化不能没有道德操守》一文,从拍卖钱钟书、杨绛夫妇私人信札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切入,探讨社会道德底线缺失的危害,强调树立文化的道德底线意识,对于我国文化创造的健康发展,起到有力的匡正作用。此外,6月20日的《泛娱乐化伤害了谁》、7月4日的《请善待我们的文化符号》、7月11日的《别做“奇观文化”的制造者》等,分别围绕泛娱乐化对社会智识和审美的侵蚀、从对待文化符号的态度折射一代人的文明素养、从虚假新闻看新闻的戏剧化趋向等展开讨论,几篇文章不仅新闻点引人关注,而且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组报道通过案例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失范现象,并以点带面地进行阐述分析,弘扬社会正气,引领思想舆论,显示了党报的战斗性。

时下,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思想多样、媒体多声,舆论生态错综复杂。如何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把握好弘扬主旋律和匡正时弊的关系,把握好报道问题和建设性监督的分寸,把握好媒体智慧与媒体责任的标准,是新时期党报面对的现实课题。副刊的“文化世象”和文教周刊的“新评弹”两栏目对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体现应有的文化担当、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方面,做到了上顶天、下立地,在众声喧哗中奏出了华彩乐章。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