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7月29日电(赵光霞 姜茜)2013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海内外130多所高校的350余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7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闭幕式上的压轴演讲。
演讲围绕两个紧密相连的主题,即“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文化自信”。
在进行文化“走出去”的讨论前,赵启正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他认为文化是人的属性,与人密切相关,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人类的信仰、价值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积累的全部知识的总和。文化的大繁荣大振兴与人本身有关。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载体。第二个层次是指“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类“文化”得在政府的支持下才有大发展的可能。
赵启正讲到,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都需要“走出去”,这是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在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问题上,赵启正指出了以下三点:首先,中国只有将文化推向世界,获得认同,建立正面的国家文化形象,才能取得世界的信任和尊敬;其次,一个伟大的国家、民族必须为世界做贡献,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再者,文化走出去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他认为,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但我们不能总是分享祖先的光荣,中国文化想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有我们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创新。
在文化自信的问题上,赵启正提及了“世纪责任”。他认为,只有具备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我们才能担负起中国文化的“世纪责任”。中国的民族复兴必须要有文化的复兴,没有出众的文化就没有美丽的中国。
赵启正认为,我国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化自信较低,我们应该树立文化自信。文化的创新十分重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但是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总是消费祖先的光荣,只有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够提升我们文化的吸引力。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 21%,但是文化上的比例却不能与之平衡。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仅占全国产业的3%,相比之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国总量的12%,美国是20%,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与英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中国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讲座的最后阶段,赵启正再次强调,文化的创造性是文化复兴、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中国文化要复兴,就必须注重国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