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抗衡好莱坞是伪命题 "狼来了"是一场虚惊--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中国电影抗衡好莱坞是伪命题 "狼来了"是一场虚惊

吴晓东

2013年07月30日08: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电影抗衡好莱坞是伪命题?

  《号脉电影》一书中,周铁东多次提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关键:故事策略,话语方式,价值取向——最重要的就是价值取向。

  近日,一本被称为“让中国电影人捕捉中国梦”的《号脉电影·周铁东电影杂论》一书,带着中国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等一代电影人的挚爱,摆上书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电影未来国际化生存”的思考:中国电影在西方观众眼中是什么样子?如何才能借鉴好莱坞的精髓,成功完成中国电影和海外市场的对接?

  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

  “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从没想过去‘号脉电影’,干这行30年,一辈子看猪跑却没吃过猪肉。”周铁东坦言。他一年大约要看800到1000部电影,看到恶心看到吐,遇到年底加班加点看电影,上午两场下午两场,晚上再两场。除了业务看片,电影节选片的工作量也很大,一个电影节下来约计十来天,放映的电影至少900到1000部,得到几十个放映室去赶场。

  “一部电影5到10分钟内抓不住观众,就可能找不到发行商。找不到发行商,拍出来给谁看呢?”周铁东说。

  周铁东眼光的“贼”在业内是出了名的。一次,他和一个资深电影发行商一起去看片,看了5分钟觉得特别好,周铁东想第一时间去找卖主。但因身边坐着的是竞争对手,于是虚晃一枪,说,这什么烂片啊,真没法看,然后走人。半个小时后,对方恍然大悟,可为时已晚。

  周铁东因为阅片无数,对电影的“望闻问切”已到了非常精准的地步,但直到今天,面对一些制片方的加盟邀约,他的回答仍然是“NO”。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的选择,不但让周铁东审视电影的眼光更加犀利客观,落在纸上的文字也更加底气十足。

  他直言,《金陵十三钗》“究其庞大的预算而言,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票房灾难”;他戏称,《让子弹飞》是“以其为所欲为的导演风格注入了很多狂放不羁的超时代元素,包出了一个姜文馅的饺子”。他指出,中国的武侠商业片“已经被过度开发到衰竭的程度”,以致其海外票房每况愈下。他为全球性的3D狂热泼冷水:“3D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是否能最终形成全世界的放映主流,却是一个未知数……”

  《号脉电影》一书共分8辑,收录了周铁东近10年来的电影杂文百余篇。其内容不仅涉及中国电影从概念到开发、从融资到筹拍、从制作到发行、从营销到放映等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还介绍了许多不为国人所知的外景地经济、剧本贸易、明星制、产业影评、工会规范和分级制度等话题。该书全方位号脉中国电影,试图引发业界思考,启迪行业智慧,探寻中国电影的发展繁荣之道。

  让自己的电影聪明起来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井喷现象,票房屡创新高。在周铁东看来,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

  在过去10多年来,中国电影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的突变,银幕数量已经爆发式地增长到超过1.5万块,从基础建设方面已经为产业的高速发展准备了切实的基础条件。中国从1994年引进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以来,对方坚信在中国已培养了一批好莱坞忠实观众,以为中国会把好莱坞大片当做娱乐主食。但从去年《泰囧》开始,他们惊呆了:这么多年培养的观众怎么都跑了?“因为中国人在自己的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现实”。

  周铁东认为,近来备受争议的几部粉丝电影,不应该拿到电影层面上来探讨。它们不是电影,是产品。“因为,粉丝电影是为特殊利益群体而特制的特殊产品,用电影的标准去探讨,肯定崴泥。”“但是,它们在电影产业维度上,却有着坚实的意义。至少让我们去思考——我们的产业结构怎么了?我们该做什么?为什么不好的还赚钱、好的却赚不了钱?”

  《号脉电影》一书中,周铁东甚至颠覆了“好电影”的标准。在他看来,好是主观标准,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叫座不叫好的。他提出一个说法:“聪明的电影”。“不是像拉皮条一样把观众拉进影院,而是要通过恰当的宣传和良好的口碑,将其无怨无悔地‘吸引’到影院。唯有这样的电影,才能刻意称为聪明。”“让电影聪明起来,具有独立行走的智商,在市场的狭缝中去游走,那不是更好吗?”周铁东说。

  不要讲中国故事,要讲中国人的故事

  “中国电影不要讲中国故事,应该讲中国人的故事——我们能够走出去的电影都是在讲中国人的故事。”《号脉电影》一书中,周铁东多次提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关键:故事策略,话语方式,价值取向——最重要的就是价值取向。当我们的电影用正确的故事策略、话语方式,拥抱为世界所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时候,中国电影走出去很有希望。

  基于他1995年被派往中影公司驻洛杉矶子公司在美国工作10年的职业经历,他在这10年间,对中美两国电影的产业结构、产品定位、市场格局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并实地学习考察了好莱坞的成功运作方式。因此,对雄霸当今世界电影市场的好莱坞电影有了比较精深的了解。

  在周铁东看来,好莱坞不只是为美国人拍电影,甚至现在不主要为美国人拍电影,他们是在讲述人类故事,有时甚至是宇宙故事。如果我们的电影还仅仅停留在讲述中国故事,甚至是中国的某个局部、某一层面的故事时,观众凭什么要克服天气和交通的阻碍,从家里来到影院花钱买票,去看一个和自己没关系的故事呢?

  周铁东说,在西方发行人眼中,每年出口的几百部中国电影,是同样的中国人,同样的中低成本预算,在讲述着同样一个让异族文化观众永远不知所云的中国故事。

  周铁东认为,《赤壁》、《金陵十三衩》等瞄准海外市场后败北,关键败在价值取向的落差上。在《号脉电影》一书中,周铁东说,宏大叙事、历史纵深感以及真诚悲悯的缺失,令原本可打动全球观众的大片《金陵十三衩》出现了“价值真空”——通篇看不出其普世价值观念的展示。“而《赤壁》在异质文化中的折扣可说高达百分之百。观众连片中人物都认不清楚,更何谈审美愉悦?”

  “狼来了”应该是一场虚惊

  中国电影走出去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全球电影各路诸侯齐聚北京。他们并不是为中国电影人而来,也不是为中国电影而来,而是为中国电影市场而来。“把海外市场当成本土市场的延伸,是电影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周铁东说。

  “跟好莱坞抗衡是个伪命题。过去100年来,美国占据全球的电影份额是固定的,现在应该把好莱坞占去的百分之八九十当做一个默认值。目前我们要做的,是跟全世界电影人去争夺剩下的那部分。”他说。

  周铁东当年作为引进大片的参与者之一,觉得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绝对是好事。“狼来了”应该是一场虚惊。“没有1994年的开放,中国电影市场绝对没有今天。”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引进片和拍摄合拍片对我们就不是一种冲击,而是一种刺激,正面作用大于负面。”周铁东认为,对待饱受争议的类型片也是一样,只要我们抱着开放的心态,我们就能够拥抱各种各样的类型,而不会去一味排斥。“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冲淡了电影的国界,电影的民族性必须依托其世界性来彰显。在寻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建构作为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全球化。”

  在周铁东看来,中国电影人从现在开始必须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我们的电影文化和电影产品,用国际化的游戏规则玩好电影这个国际游戏。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实现和世界电影的共赢。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