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
报业生存还是死亡
记者:党报一路走来,其发展经历了不少曲折,定位也几经波折。请问您认为党报的定位应该定在哪?是和市场类报纸一起抢市场,还是另有新途?
傅绍万:对于党报的定位,我有深切的体会。大众日报的定位发展基本与全国省级党报相类似。在1992年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之前,党报一报独大,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但1992年之后,市场类报纸风生水起,迅猛发展,党报受到冲击,开始探索自己应该走怎么样的发展之路。
记者:现在回头看,当初党报探索自己的定位也走了不少弯路。
傅绍万:从1992年到2000年前后,党报学习和模仿市场类报纸,加厚版面,版面设置和内容向市场类报纸看齐。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口号是,党报要“既走进机关,又走进家庭”。结果是,家庭没走进去,机关阵地也在丢失。
2000年以后,一些党报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党报要生存发展,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走自己的路子。模仿市场报,是死路一条。报纸多了,报竞人择。在一个广大的报业市场上,一张报纸不可能一网打尽所有读者,只能适应一部分读者群的需求。所以,党报必须接受市场的选择,要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明确自己的主导读者群,满足主导读者群的需求。党报提出的“既走进机关,又走进家庭”,显然极不现实。广泛的适应,导致广泛的不适应。
对于党报的定位,过去业界一般按区域、行业、人群划分。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也是定位理念的新发展,就是按人群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来划分。这样的划分,更能触及到定位的本质。因为报纸吸引读者,最关键的原因是报纸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读者合拍。如果不合拍,读者就不会订这张报纸,更不会读这张报纸。定位就是选择,准确定位关系报纸方向,非常重要。
记者:定好了位,报纸才能不随波逐流,不迷失前途。您对报业的发展前景一直都满怀信心,在当下的衰退氛围里似乎有点格格不入啊。
傅绍万:我这个信心不是盲目地相信报业有前景,而是基于对报业发展环境的认识。在我国,目前是报业发展最坏的时期,也是最好的时期。所谓最坏,就是竞争已经发展到各报业集团支柱报纸的竞争,进入集团与集团对决阶段。体现为成本加大,利润锐减。这是全国多数报业集团面临的处境。所谓最好时期,是在一些区域市场上,强势报业集团形成了很强的掌控力,开始由竞争转向竞合,通过竞合实现对区域市场的控制甚至垄断,打开了未来报业发展巨大的利润空间。像大众报业集团,整合青岛、潍坊、临沂、菏泽报业集团的市场类报纸,在烟台、淄博、东营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基本控制了山东报业市场。整合后的报纸,利润增长3—4倍。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整合,最终走向区域市场的有效控制和规范发展,将是未来报业的基本走势。
记者:您觉得报业的转型之路到底在哪里?
傅绍万:这是大家都在探索的。但有一点一定要认清:报业的转型必须准确把握方向,这事关报业前景,关系报业的生死存亡。近几年大众报业集团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就是因为选择了正确方向。而一些报业集团快速衰退,就是因为犯了方向性错误。我们集团报纸主业稳固,舆论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集团利润由2004年的3750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7.02亿元。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大众日报三大支柱报纸去年利润分别达到2.1亿元、1亿元和5000万元。我们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推论事物应当是什么样子,而是应当认真地去研究现实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结论立得住脚,就回答了报纸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个根本问题。而接下来就是操作性、技术性问题了。报纸有效应对网络冲击,要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好,还要学习网络的长处,用好网络的优势。
记者:可否预测一下未来报业发展前景?大众报业的发展前景是怎么规划的?
傅绍万:我想,未来报业乃至传媒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以资本为支撑,跨地域、跨媒体兼并、重组、扩张。以资本为支撑,条件是媒体通过改革成为企业,关键是推进媒体上市。社会上的新兴媒体之所以形成强劲发展势头,并不是它们的赢利模式多么先进,经济效益多么高,而是因为在资本市场上占了先机,靠上市圈钱形成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具体到我们大众报业,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半岛传媒的上市步伐,同时谋划把大众网培育成上市题材,把握趋势,抓好机遇,使大众报业集团进入强势传媒集团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