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光明日报》中的高考世界

——以1978-2010年的高考新闻为例

卢亦涵

2013年10月14日16:5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光明日报》从1978-2010年的新闻报道中展现“高考议题”的整体风貌,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光明日报》报道高考这一媒介事件的演变方式,从而体现出《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在报道高考事件时体现出的报道观念。

关键词:传播学研究; 高考; 媒体; 内容分析;

一、议题界定

1978年高考恢复,重建了人们对国家的信心,恢复了民间与官场的制度性联系,重建了人才选拔的程式化机制,也恢复了中国的常态教育形式【1】改革开放之后,高考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俨然成为了悠久考试历史和特殊的传统文化下出现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当今高考作为现代中国的第一大考,他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至底层老百姓,是一种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文化现象。统一高考比单独招考给较低社会阶层子女实现向上流动提供了更多机会,对广大普通家庭子女来说,高考作为一个自致性因素,几乎成为他们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一座最为公平合理的“独木桥”【2】。就是这样一个在当今中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主流媒体又是以怎样的态度来传播他的呢?本文想通过对主流媒体《光明日报》,从1978年至2010年对高考新闻的报道,来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事件在《光明日报》中呈现的整体风貌以及演变趋势,并且通过这种风貌与趋势的研究,得出《光明日报》通过报道高考这一媒介事件所体现的媒介特点。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采集

(一)样本与分析单位

目标媒体的选定:伴随着媒介技术发展的不断强大,媒体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中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媒体以多维的视角审视现实,为社会制度的公正与完善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成为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协调者。为了使目标媒体更具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光明日报》。《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6日,为中央机关报,是由中宣部直接领导的大型、全国性、综合性的官方新闻媒体,具有显著权威性和党性色彩,体现国家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为党和政府紧密联系和激励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起着积极的作用。《光明日报》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深圳特区和世界20多个国家设有记者站,2010年《光明日报》入围“文化遗产保护媒体宣传奖”,可以说是60多年来历史的见证,是研究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介于本文的目的旨在研究1978-2010年,这33年间《光明日报》对高考事件的报道,呈现的是历史的烙印,这与《光明日报》自身的历史性完全符合。并且高考是中国知识分子实现飞跃的特殊机会,与中国知识分子关系紧密,这与《光明日报》作为一份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的特征相一致,所以本文以《光明日报》作为样本研究乃是最佳选择。

时间范围的选定:(春季高考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0年中5月至9月的高考新闻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高考从1977年12月开始,自1977年以后,高考时间均未在12月份出现,为了得出更准确的研究结论,本文从1978年开始研究。2010年则是对高考的现状分析。2003年以前高考定于每年的7月份,2003年以后则定于每年的6月份,考虑到每年高校都在9月份开学,所以我们将研究的时间段定在5月至9月。为了便于比较分析与研究,本文根据高考政策的重大变革年份,将33年划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4,1985-1992,1993-1998,1999-2002和2003-2010。因为1978、1985、1993、1999和2003年,国家对高考政策都实行了重大改革,对高考产生了深远影响。1978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事件,考生各科考试成绩全部公布,使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1985年是高考试卷内容改革的奠基年份,在第二届高考科研讨论会上决定,广东开始进行标准化考试试验,上海进行高中毕业会考后高考科目设置的试验,标志着高考正式进入了改革试验时期【3】;1993年,部分高校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开始进行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改革试点。所谓招生并轨,即取消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市场调节招生计划,把它们合并为一种计划,采用统一的计划形式招生,按照统一的分数线录取学生【4】;1999年,高校扩招,考生比例大幅度增加,开始探索“3+X”科目改革,英语加试听力【5】;2003年,全国遭遇非典,将高考时间提前为6月7日,从此高考改革进入频繁期。

分析单位的选定:本文研究的是《光明日报》所报道的高考新闻的文字。对于搜集到的样本,每篇新闻是一个分析单位,本文一共搜集了832篇高考新闻,其中仅有图片或图表,没有文字的新闻不在研究范围内。

类目建构: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需要,本研究在内容分析部分指定的类目包括:1、议题内容;2、关注人群;3、篇幅。现分述如下——

1、议题内容

(1)高考公平,包括考试公平和招生公平;(2)高考试卷,包括试卷真题和试卷评析;(3)高校招生政策;(4)弱势考生,包括残障考生,复读考生,落榜生和贫困生;(5)港澳台新闻;(6)高考改革,包括改革呼声、技术改革、科目改革、自主招生、扩大招生、命题改革、次数改革和评分标准的改革。(7)冷思考;(8)人本服务,包括社会各界对考生的服务,分类为家长、学校、交警、司机、政府和其他;(9)心理关注,包括对家长和考生的心理关注;(10)高考信息服务;(11)其他。

2、报道人群

(1)司机;(2)警察;(3)家长;(4)官员;(5)学生;(6)老师;(7)专家;(8)其他。

3、篇幅

(1)300字以下;(2)300-800字;(3)800-1300字;(4)1300-1800字;(5)1800字以上。

三、内容分析

(一)《光明日报》对“高考议题”的总体构建

1、高考新闻报道的议题时间

表一:该表是对研究5-9月份的高考新闻

 

表一显示6月份是高考新闻报道的高峰期,顺势向两边递减,九月份报道高考新闻的数量位于最低点,总体呈山峰状分布。

表二:33年中每一年的高考新闻篇数走势的折线图

 

表二表明1992年以前,高考新闻的报道数量较少,相对稳定;1992年之后,高考新闻报道数量基本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在2000年达到第一个顶峰;2000年以后,高考新闻的报道数量出现较大增幅,2008年报道高考新闻的数量达到33年以来的最高峰。

表三:33年中每一年高考报道高峰期与高考第一天的间隔天数的折线图

 

表三得出,33年来《光明日报》高考新闻的高峰期距离高考第一天的天数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即间隔天数不断缩小。1984-1998是波动频繁时期,表明高考新闻报道高峰期与高考第一天相距时间较大,时效性弱;而1999-2010年间的波动较小,走势平稳表明时效性较强。

2、高考新闻报道的议题内容

表四:每一个议题内容,33年的总篇数

 

表四显示“人本服务”、“高考公平”和“高考改革”这三类是所有议题内容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分别为139篇、117篇、110篇。这三类的新闻题材都较严肃,着重于报道官方的指导性新闻,数据较多,属于“硬新闻”。相反,比较意外的是除了港澳台新闻,《光明日报》对考生、家长心理的软新闻所关注比例最小,仅占3.61%。

3、报道人群

表五:33年间报道的各人群新闻的总篇数

 

由表五可以看出,《光明日报》对官员和学生的报道量远高于其他人群,这两类新闻所占比例分别为21.03%%和17.43%。其次是老师占到8.05%,专家7.09%,家长2.52%,警察1.56%,司机则是0.96%。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