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德语纪录片《牛仔裤的代价》为研究对象,从叙事隐喻的题材选择、镜头语言、表现手法、价值意识等角度对该片进行叙事分析,最后从叙事角度探讨了本片的传播效果。本文希望借此提供对纪录片的解读角度创新。
关键词:纪录片 叙事分析 叙事隐喻 叙事结构 镜头语言 编码与解码
如果给你一条牛仔裤,让你来探寻它的工艺、制作、价格等一切外在标签背后的东西,你会怎么做?深入它的产业链,去它的生产加工工厂,看它是如何被一步步制作出来并经过订单、采买、装载、物流直到上架销售获得回款并最后成为一张汇票被存入银行的?或者你可能会从历史角度,从它的产生起源、发展再到流行风靡世界,来诠释牛仔裤所具备的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现在这条牛仔裤在德国人的手上,NDR电视台的记者带领我们去探求牛仔裤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大自然和人类为了这些便宜的货物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叙事即隐喻
“德语纪录片”,这个词甫一出现就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当我们听到、看到、提起到“德语”,会自然地联想起“德国”,和其他相关名词:足球、啤酒、火腿、柏林墙……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评价:严谨细致、发达、好战、沉闷、独裁、欧盟中心经济体等等。可以说,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在尚未被正式解读之前,它的文化符号已经被观者进行了初次解码——一部严肃的讨论社会问题的纪录片。观者尚未观看之初就已经产生了首因效应。这种对符号的象征性的解码来源于观者以往习得的经验和认知,并且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被不断强化,成为刻板印象。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严肃、专业的刻板印象也影响了纪录片的整体叙事;纪录片的叙事在强化、加深这种印象之外,也在传播着一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的社会责任观。由此,叙事成为隐喻,它不光诠释了现象,也提供了一种认识、处理问题的观念和态度。
叙事结构分析
这部纪录片所展现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社会事件,也不是自然领域,而是对一个问题、一种现象的调查。这个调查没有核心事件的依托,而是由一个点引发的一系列行动,是一种抽丝剥茧的探索性调查。因而它的叙事风格不是当下所流行的故事性叙事。它没有采用在主观叙事时间上的华丽剪辑以及时空交错的叙事方法和包装手段,相反的,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镜头纪录了记者从牛仔裤的价格入手,走访服装店、品牌经销商、供应商,在专家伴随下寻访牛仔裤生产商,采访牛仔裤加工工厂的工人、工厂所在流域附近的居民、寻访环保主义者、直到最后回归汉堡走访寻求问题的解决。
在《牛仔裤的代价》里,记者扮演了调查者的角色。与新闻调查类节目不同的是,纪录片中的记者往往是不出镜的,他们是调查者,也是解说者,我们可以跟随他们的调查走访、叙述解说和提问来获得有关主题的各种信息。在查特曼引入的传播学角度的叙事结构分析1中,纪录片的导演、摄影师是真正的图像生产者。而在这部纪录片中,记者需要向隐含的观者展示廉价牛仔裤的生产是如何以牺牲自然环境和人工健康为代价的。站在这一传播立场上,作为隐含的图像生产者,记者在本片中起到了叙事的承接串联作用,具体表现形式为解说词中的发问。可以说,本片是依赖着记者的发问和为了解答问题而进行的调查走访来推进的。围绕一开始的问题“这些牛仔裤是怎样在中国生产的?”,记者试图询问一些品牌经销商,没能得到答案之后,接着走访了德国最老的牛仔裤制造商之一MUSTANG,之后又成功从另一家经销商Kik处获得了远在中国的牛仔裤供应商的地址。“这么说,很多的公司压根不愿意知道他们货物的来源了?”“这些公司真的是为了改善生产环境吗,还是说他们只是为了自身形象做一些表面工作?”“我们是否能带着我们的摄像机设备进入?”“但是制造商们愿意听取一个可持续发展咨询师的意见吗?”从德国到香港、再到中国新塘的工厂、洗衣店,以及再次转到香港、回到德国,记者的提问不仅带来了叙事空间的转换,也推进了叙事脉络。每个问题的提出到寻求原因、企图解决,都推动着纪录片的叙事进程,提问起到了起承转合的衔接作用。我们可以这些承接句为节点,厘清整部纪录片的叙事逻辑:廉价牛仔裤廉价的原因、生产的方式方法以及生产工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超负荷劳动、人工健康状况问题、居民生活环境污染、政府对居民开设空头支票。这一系列问题都是由廉价牛仔裤这一个点牵扯出来的庞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网。
镜头语言的叙事技巧
本片的叙事技巧也是叙事隐喻的一部分。从镜头语言来看,本片在表现牛仔裤工厂老板、咨询公司专家、德国采购商、交易中间商这类人物的陈述时,往往运用脸部特写,镜头通常截取他们的头部,配以工厂的背景,并且有时会出现过肩镜头。在这些镜头里,陈述者不是目光直视镜头,而总是因为镜头略微仰拍或侧拍而造成陈述者的斜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对工厂工人的拍摄角度则更为多变。工人自己进行陈述时,通常以中特写出现,镜头给以胸部以上位置,并且有相距1米左右拍摄距离;在展现工人的工作环境、生活场景时,拍摄视角更丰富,有平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也富于变化,有对人物的全景、中景、近景拍摄,还有对日常生活物品和生活习惯的特写。从这种对比不难看出,记者在对工人的拍摄处理上更为细腻柔和,展现更多的生活环境,对感情的叙述更为宽容温和,这类叙事甚至充满人情味,与陈述者的距离保持在1米左右,不过分贴近也不刻意疏远,陈述主体有足够的空间展现其动作、神态和环境,更贴近人际传播中朋友、伙伴的距离。这种镜头语言使得叙事更为温情,观者的观看感受相对来说更舒适。对工厂老板、咨询专家等人的镜头语言就显得呆板和苛刻,画面只展现陈述者的头部,画面背景大多选择工厂车间、办公室等场景,显得更为严肃单调;过肩镜头和斜视镜头代表态度迂回、观点不直接,这种镜头语言暗含调查者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