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燕帅 实习生韩鑫)10月19日晚,北京卫视《最美和声》第一季完美收官。10月22日下午,由北京电视台、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最美和声》高峰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就我国音乐综艺电视节目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我国音乐综艺电视节目的创新、北京卫视《最美和声》的成功经验及亮点剖析、《最美和声》第一季节目总结回顾及第二季节目展望及建议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会议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教授提出,在混搭时代的电视节目走向中,《最美和声》走了一个“纯粹”路线,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也预示着电视的一种变化,或者说是一种追求。
以下是俞虹的发言:
刚才唐老师说的几个亮点,得都很全面了。所以我想讲最有感触的一点。从做减法的思路,看看究竟哪一点是《最美和声》给我们的最突出、最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在混搭时代的电视节目走向中,《最美和声》走了一个“纯粹”路线,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否也预示着电视的一种变化,或者说是一种追求?北京电视台在中国电视音乐节目大潮当中,实际上是一个后入潮者。后入潮者用什么去参与竞争?《最美和声》的选点和创新,以及麦特归纳的“和而不同”,这是非常准确的定位。所有的竞争、所有的创新,一定以特性为最基本点。事实上当我们在竞争的时候,很多在同质化的大色调、大板块相似前提下在做的,很难有特别明显的一种突破,但是《最美和声》真的是做到了一种以音乐的纯粹来吸引观众,像刚才播放的精彩片段视频中,几乎没有点评,基本上全是歌,没有抓嘉宾、老师言论性的画面、镜头,凸显了主创团队的追求。音乐本身的亮点被捡起来了,节目当中真正的竞争力、出彩的点也是这些。
《最美和声》和有的同类型节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那些节目让会唱歌的歌手成为了说者,《最美和声》还是让歌手回归自己本位,还是拿出他最好的声音、最好的歌吸引大家,能够让大家听到更多更好的歌,尤其导师和选手之间的和声,以前是羽泉和,现在发现他和别人和,又能唱出不同的风格,非常值得关注。
电视节目在不断地策划、创新的过程当中,它在走的是非常多的混搭,各种各样的元素,说故事、对抗、悬疑等等,《最美和声》不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抓观众,这是作为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最美和声》始终保持第二位位置,在同时段的第二位,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从麦特公司数据来看,好评美誉度非常高,这种好评率无论是导师,还是整个网上发帖关注议题,负面都非常少。一些音乐选秀节目通常出现的问题,《最美和声》这里都没有,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一件事。最后数据里呈现的是北京卫视对于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的一种美誉度的认可。这一点也是作为北京卫视非常值得欣慰的。问题是接下来还要走,接下来怎么走,怎么样还能走得更好,这里有很多未知,其实除了我们自己继续努力以外,至少还有很大的未知,来自明年你们的竞争对手可能是谁,同时段是谁,明年不是13个,剩下来是哪些,同时段比拼对象是谁。如果拉升收视率的时候,我们最强和别人最强,这重点有差异度,又有让你很想往那边投入的吸引度,很多观众会对点评、悬疑、故事等等感兴趣,我们纯粹做和声,这个时候悬疑、对抗几乎不能用一种手段升华得很大。既然我们削减了它的言论,嘉宾阐释、言论评点的份量,这个时候悬疑、对抗怎么实现,抓住这个背景。我们如果不做纯粹,加点悬疑、对抗,原本的东西丢了。
嘉宾、导师是专家,是节目专业性,某种专业度,在导师点评当中怎么把专业性知识普及、和声知识普及,同样一首歌不同的人唱有什么不一样,一种真正的专业知识传递出来,既做了加分,又是一种看点,这是经典的传播。看热闹的人多,看道道的人少,和声究竟怎么样唱是最好的,有没有可能加上同一个歌,如果这个歌唱崔健、羽泉,拿出来再做比较。究竟在纯粹上做加法,还是在混搭上满足大家另外一条要求,那条路上再想元素、增加点子,还是迎合大众比较好的有收视率的《中国好声音》,弥补元素。弥补元素不可能做到极致,已经在这个对抗点、悬疑点做到极致,仅仅拉一个元素添加,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元素需求满足。如何在悬疑、形式手段满足专业知识普及,哪怕歌手进来,唱的是什么不知道,做一点提问,还是外行人多,媒体担当和责任做一个推进。所以我的建议是:继续坚持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