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一时代潮流,引领潮头意味着风光无限,本本分分同样能找到几分惬意。但愿“棱镜门”风波能让美国真正悟出点什么
“棱镜门”风波不亚于一场相当规模的“政治海啸”。来自国内外的道德批判、欧洲盟国的强烈反弹,着实让华盛顿有些不自在。反恐战争和国家安全需求等说辞苍白无力,洗心革面的意愿和勇气又无从谈起,美国政府也只好见到葫芦先按下,瓢浮起来再说瓢的事。
正是上述场景下,美国出现这样一种声音:“这个星球上没有一个国家不被美国情报界或多或少地关注,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因为我们是为数不多的全球超级大国”;“每一个国家都有间谍武器,但多数相当于一枚榴弹炮,就监听而言,美国拥有的是核武器”……
意思明白得很,实力超强的美国做些出格之事,真的不必大惊小怪,因为美国是个例外!
“例外论”在美国政治中的烙印从未消退过。2009年,面对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有关是否相信美国例外主义的提问,奥巴马回答说,他对美国例外主义的态度就如同英国人对待英国例外主义、希腊人对待希腊例外主义的态度一样,言外之意是美国没那么特殊。此话一出,压力随之而来。《纽约书评》评论道,奥巴马交出学费之后才明白了“例外论”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相当敏感的转型期,美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既是美国自身的问题,同样也是世界的问题。道理很简单,美国仍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的诸多方面依旧发挥着主导作用。转型过程是否平稳,能否保持足够的速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修为。非同寻常的实力和地位,并不意味着美国可以像被惯坏的孩子那样随性。毕竟美国的利益遍及全球,为了有效维护这些利益,许多时候美国比他国更需要保持国际关系体系稳定。
在分析未来全球稳定和繁荣走势时,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马凯硕将目光聚焦在美国是否能重新找回道德感召力。很显然,“棱镜门”背后找不到任何道德感召力,所暴露的是美国的骄狂自大和信义缺失。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罗莎·布鲁克斯曾这样描述美国放纵自己的危害:美国就像是“受了伤的巨人”,虽然在“稳步衰弱”,但它仍很强大,在甩动手臂时足以伤害许多人。其实,罗莎·布鲁克斯这个形象的描述还可续写下去:被伤害的许多人愤怒了,“受了伤的巨人”在这种愤怒的情绪中变得更加痛苦。
无论是国家气质的重塑,还是国际游戏规则的演进,都有复杂的利益牵动和痛苦的心理调适。但是,世界毕竟已经进入新的时代,想变不想变,最终都得变。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所指出的,“和世界上所有国家一样,美国有其特殊的品质,但它仍是一个竞争性全球体系中的一员。”在日益紧密的地球村,“例外论”早该成为博物馆的展品,靠蛮力抢夺村长位置、靠蛮横管束村民的“传奇”亦成明日黄花,美国也要守“村规民约”。
一个社会的转型尚有诸多磕磕碰碰,偌大的世界更不可能在风平浪静中脱胎换骨。“棱镜门”风波自然不是什么光彩之事,但既然事情已经出了,就得勇于面对。将坏事变好事是一种智慧。但愿“棱镜门”风波能让美国真正悟出点什么。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01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