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杨澜提问郎朗"工作有何意义"惹争议 杨澜体走红

上官云

2013年10月31日10: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杨澜提问朗朗"工作有何意义"惹争议 杨澜体走红

  日前,著名钢琴家郎朗成为联合国和平使者。在随后联合国组织的一次微访谈中,主持人杨澜的一个问题:“对买不起琴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引发了巨大争议,网友纷纷质疑其措辞不当。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名人不必刻意谨言慎行,但由于自身具有较大公众影响力,在公共场合发表言论时应注意措辞得体。

  名人不当言论频惹争议

  在近两天,“杨澜提问郎朗措辞”成为微博的热议话题。著名钢琴家郎朗成为联合国和平使者,在随后联合国组织的一次微访谈中,主持人杨澜提问道:“对买不起琴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郎朗对此做出了得体的回答,称希望可以号召更多的人来关注贫苦地区的孩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随后却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网友纷纷质疑杨澜措辞不当,并在微博上模仿杨澜的提问方式来反问杨澜,类似“对于世界上买不起电视,甚至生活在战乱和饥荒中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等“杨澜体”句式迅速在网络走红。

  随后,杨澜在微博贴出与郎朗的合影,并解释这个问题完全出于善意,“请大家别误会”,杨澜表示,正是因为音乐的力量超越国家和阶级,它才是和平的信使。这正是自己用这个问题请郎朗阐述的目的。

  早前,演员吕丽萍也因发布反对同性恋的微博而引来骂声,一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北大教授孔庆东更因在微博上骂网友“狗汉奸”,被网友告上法庭。有网友表示,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贸然在微博上公开发表带有明显不恰当感情色彩或者措辞不当言论,在一定范围内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应当反思。

  网络舆论对名人言论或存“过度消费”现象

  在名人不当言论频惹争议的同时,“名人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言行”这个问题也值得探究。有网友认为,作为名人,当其针对公共事务发言时,应遵循理性客观原则,谨防自身言行可能引起负面示范效应。正因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可能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所以应当自觉接受公众质疑和批评。

  心理学家指出,名人拥有发表言论的自由,真实地表达意见是自己的权利,但公众人物不该在公开场合发表容易影响他人认知的过激言论,每个人都应该有身份意识和自我意识,言论自由是有限度的,不能因此忘了社会责任。公众性决定了名人之言必须与身份吻合。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名人在讲话时也难免出错,在公众场合不必刻意谨言慎行,但应以不触及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为原则。

  但是也有人质疑,网络上对名人言论“争议”过度。张鸣也认为,网络舆论的确有其不理性的一面,对名人言论有“过度消费”的现象,这是网络舆论的顽疾,只能靠长时间的引导规范来慢慢矫正。

  专家:公众人物应对自己的话语权负责

  名人是否应为自己公开发表的言论负责?是否应注意谨慎言行、避免不慎发表不当言论产生不良影响?面对这些疑问,京华时报曾载文评论道,公共言论场域的秩序规范更多有赖于自律精神。对于公众人物,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承担与自己身份相当的责任,应成为一种自觉意识。特别是在微博这样的公共舆论平台,哪怕数十万粉丝如众星捧月般追捧你,名人也应保持头脑清醒,明白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

  的确,更理性的言论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鸿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公众人物对自己的话语权负责,既体现为尊重自己在公众中的社会名声,更体现在用自己的公众名声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尹鸿认为,名人之言应该与自己的身份吻合,这就体现为名人应借自己的身份去自觉地主动地传达真善美的知识、价值和情感。网络言论由于其参与性与匿名性特征,在给予言论自由空间的同时,往往也可能带来某种低俗化倾向。搞怪、谩骂、围攻、情色暴力扩散等现象确有发生,而公众人物则往往需要在这样的言论环境中起到“引领”作用,决不能同流合污或者入乡随俗。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