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燕帅 实习生韩鑫)10月19日晚,北京卫视《最美和声》第一季完美收官。10月22日下午,由北京电视台、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最美和声》高峰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就我国音乐综艺电视节目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我国音乐综艺电视节目的创新、北京卫视《最美和声》的成功经验及亮点剖析、《最美和声》第一季节目总结回顾及第二季节目展望及建议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会议中,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学分会副会长陆地指出,《最美和声》的成功,固然得益于节目独特的制作理念和过硬的音乐品质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但深究下去,《最美和声》在某种程度上还体现和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核心价值理念,成功地实现了以音乐的形式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以下是陆地的发言:
2013年,歌唱竞技类节目在我国迎来爆炸式发展。全国几十档引自国外、类型相似、同质化严重的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考验着观众承受力的同时,也造成了节目制播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遏制了本土节目创新的自信心和资源投放量。结果,物极必反,多极必管。国家广电总局的所谓“限娱令”、“限歌令”、加强版“限歌令”相继出台。然而,在一片纷乱景象中,北京电视台的歌唱类节目《最美和声》,凭借独树一帜的“杜绝刻意煽情、注重和声之美”的理念和特色,强势崛起,并迅速引来业界关注和多数观众的好评。
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美和声》节目的版权引自美国。范本是美国广播公司(ABC)夏季档播出的一档歌唱竞技类季播节目《Duets》(二重唱)。《Duets》于2012年5月24日开播,共播出9集,全国平均收视率1.2%(尼尔森18-49岁),公共广播网晚间同时段排名最高全国第三,最低全国第十,秋季档节目节目收视率普遍高于夏季档。截至到当年10月14日,美国秋季档晚间时段收视排名前25名节目中,《Duets》成功入围,仅次于另外三档著名的真人竞技类节目《the Voice》(美国好声音)、《X-factor》(X元素)和《SURVIVOR》(幸存者)。
尽管《Duets》在美国本土的收视率表现虽然不是特别抢眼,但是,在独唱盛行、导师抢戏、洋相百出的真人秀和歌唱类节目中,该节目的二重唱方式和导师与学员之间的真诚合作与艺术切磋过程却显得弥足珍贵。估计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和其中的拓展空间,北京卫视和广东百合蓝色火焰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才在原版节目本身存在一定不足的情况下,果断地联手引进,并大力改造,力争青出于蓝。为保证节目效果、力求音乐的专业性,节目组邀请了一批国内著名的音乐人、音乐制作人加盟。从策划到开播,北京卫视始终将《最美和声》定位为一档纯粹的音乐节目,力图做到不炫技、不浮夸、不哗众取宠,靠选手的本色和评委的真诚以及音乐艺术自身的魅力、特别是其差异化的“和声”特色取信于市场、取悦于观众。这种节目制作理念和市场定位很快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首期节目播出后即获得了全国33城1.13%的收视率,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二。一周后播出的第二集,全国收视呈持续上扬态势,升至1.22%,全国收视份额4.56%,仅次于《非诚勿扰》,同时段排名第二。第一季至10月19日收官,《最美和声》单集平均收视率1.22%,单集最高收视率1.43%,一直保持同时段上星频道收视率第二的佳绩。 之后,《最美和声》的收视率一直在1%左右,全国同时段一直稳居同时段第二名,达到了北京电视台综艺节目前所未有的市场位置。相较于它的美国原型《Duets》,《最美和声》真的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二、以和为贵,以雅取胜
《最美和声》的成功,固然得益于节目独特的制作理念和过硬的音乐品质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实,不管创作者们有没有意识到,深究下去,《最美和声》在某种程度上还体现和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核心价值理念,成功地实现了以音乐的形式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首先,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无论是人是事还是物,有一个言简意赅、好听易记的名称都是有利于传播和成功的。节目或栏目也是这样。美国的节目原型直译过来就是《二重唱》,不过是一个单纯的音乐术语,并无什么文化内涵和价值张力。而《最美和声》这个名称则不但非常中国化,而且意味深长。“和”本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类似笙的乐器,本来就与音乐相关。“和声”一词,则既可以分解,也可以合读,各有其意。因此,《最美和声》的名称不仅标示了节目内容与形式的与众不同,而且一下子把该节目提升到了艺术审美的层次,相信大多数人听到这个节目的名字都会浮想联翩,被激发出一种先睹为快的欲望。
其次,《最美和声》体现和传递了中国文化中“和”的价值理念。以和为美,和为贵,自古至今,“和”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孔子在继承先秦礼乐“尚中”、“尚和”之传统以及“尚中致和”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过犹不及” 的中庸理论。“《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推崇古乐《韶》《武》,认为二者是“和乐”、“雅乐”,可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陶冶人的修养情操,引导人们趋向仁义礼智信。与此同时,孔圣人还因其情感表达太过而批判“郑卫之音”为“淫乐”,认为其消磨人们的意志和向善之德。对比很多歌唱竞技类节目的煽情和劲爆对抗以及满场的疯狂呐喊和贯穿始终的高分贝音量,《最美和声》只以明星导师与学员之间实打实的“和声”,呈现给观众“纯粹”的音乐享受,无疑,与同类节目相比,《最美和声》远离了“淫”,而更接近于孔子所倡导的“和”与“雅”。
第三,“和”的理念贯穿于《最美和声》节目的制作过程之中。毋庸讳言,由于对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长期忽视,无论是国人的心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和”的理念都非常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冷漠和紧张之间摇摆。这其中,除了政府有关部门,媒体亦负有不可推委的责任。通过声音的和谐,达成一种心灵的默契,并最终致力于达成一种社会的和谐,正是《最美和声》表达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不仅在节目中,在场里场外,在节目的合作者、制作者、音乐导师和选手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也都在在践行着“和”的理念和合作的精神。从相互贬损到相互完善,这不仅仅是一个行为的差异,而是精神和境界上的飞跃。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如果单纯从节目的角度看,《最美和声》还有不少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如节目的节奏还可以再紧凑一些,主持人的表现还可以更自然一些,但这些都属于技术和战术范畴。对于一个节目来说,无害是对它的最低要求;体现和传递健康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则是它的基本功能。《最美和声》即使没有完全做到,也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了。这也是笔者愿意写这篇文章的理由之一。但愿有更多本土创造的电视节目出现,并且愿意负起传播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