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10月31日电(燕帅 赵光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报告会昨日在京举办,今年4月以来,中央电视台通过举办讲座、交流培训、社会实践、深入基层等多种方式,在全台开展以“信念、理想、责任”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报告会上,央视一线采编代表结合工作实践,畅谈开展教育活动的切身感受。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制片人杨霁在题为《在实践中锤炼 在行走中成长》的发言中,结合该频道在海内外影响广泛的系列节目《远方的家》的制播实践,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不是冰冷、枯燥的理论,它其中体现着国家利益、民族情感、人民心声,连接着深广的家国情怀,凝聚着媒体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以下是发言全文:
记得本月初,习近平主席在APEC峰会就深化改革发表演讲时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两句话对我们来说仿佛也是一种鞭策。从2011年7月开始,《远方的家》栏目相继推出了《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中国行》和《百山百川行》四部大型系列节目,两年多的时间,走访全国1000多个县,3000多个乡村,采访各族群众近万人,行程上百万公里。行万里路,记录美丽中国和百姓生活,路走得越远,接触的群众越多,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不是冰冷、枯燥的理论,它其中体现着国家利益、民族情感、人民心声,连接着深广的家国情怀,凝聚着媒体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是国家重要的外宣平台,在当前外部环境对中国仍然存在误解甚至敌意的情况下,如何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客观真实地记录中国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下面,请看《远方的家—边疆行》中的一个短片。
→→【短片1】解说:这里是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镇康县南伞口岸,国门在每天早上8点升旗仪式后才会打开,从没有一天例外。但是,有一群人却享受着特殊的权利,国门会破例为他们而开。
记者采访:现在是早晨的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国门还没有打开,月亮还挂在天空中,我们早早地就来到了国门,但是有一群孩子比我们更早来,在那儿。你们老师呢?老师在哪儿啊?老师在南伞,老师在哪里?南伞。南伞,那您呢?我是学生家长。
解说:每周一到周五的早上6点半,这些在中国上学的缅甸孩子成为南伞口岸的第一批通关者,因为他们要在7点钟赶到位于中国境内的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这些孩子就读的镇康县城关完小一共有980名学生,其中缅甸籍学生有118人。缅甸孩子跨国上学,中国口岸特例放行,这样的做法每日风雨无阻,已经延续了将近20年。
缅甸学生跨国上学,表现出中缅两国的和谐相处。从西南边陲的中越、中老、中缅边界到北部的中蒙、中俄边界,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与邻国之间的文化交往、经贸交流、人民往来。那么,中国的发展对邻国意味着什么?小小留学生、边境贸易、跨国婚姻,这些内容出现在我们的节目中,当事人现身说法,没有宣教色彩,但从中体现出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树立和展示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宣部《新闻阅评》曾评价,《远方的家-边疆行》采取旅行者的视角,以记者的第一手见闻反映边疆发展变化,真实可信,走出了一条对外宣传的新路子。我们认为,这是在外宣中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实践。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利于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远方的家》开播两年零十一个月,四个系列节目已播出500多集。一路上,我们看到了无数美丽的风景,多彩的文化,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们所碰到的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下面,请看《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中的一个短片。
→→【短片2】解说:他叫韩海东,今年36岁,黝黑的面庞、不修边幅的外表很难让人对应他的身份——中科院自然地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专攻冰川监测。今年8月底,摄制组和他在新疆偶遇,一同前往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脚下的琼台兰冰川。(冒雨渡河现场)
解说: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线,往返徒步80多公里,需要在野外露营5-6天,天气不好时,很多路段有生命危险。但这条路韩海东非走不可,因为冰川腹地有一个自动气象站,需要定期取出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记者采访:每次其实过来的话,操作起来很方便。对。也很基础。对。但是这条路可是真不好走。对,每次工作的时间,就是说如果快的话,应该不会超过10分钟。就为了这10分钟。但是为了这10分钟,我们真的要走好几天。
解说:托木尔峰冰川孕育了塔里木河的最大支流阿克苏河,对于干旱的南疆盆地意义重大。因为监测需要,自动气象站必须设在这里,这样的工作,韩海东已经做了10年。
实践证明,任何精妙的构思、精良的策划,都抵不过脚踏实地的行走,只要走得深,走得远,我们就能发现生动鲜活的新闻素材。把镜头对准普通人,歌颂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这是《远方的家》在舆论导向上的坚持。我们拍摄过在云南大山深处义务支教的年轻老师、在西藏阿里高原顶风傲雪戍边的战士、在滇藏公路上义务修路十几年的老阿妈、在新疆几十年如一日巡逻在边境线上的护边员等等。这一个个人物,他们身上淳朴、善良、坚守、奉献的品格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也感动了无数观众。我们认为,媒体需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平凡中的伟大更需要去讴歌和赞颂,因为它是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正面力量。有了每一个人点滴的付出,有了每一点付出背后的希望和梦想,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远方的家》栏目开办不到三年,60多个员工中,百分之八十年龄在30岁以下,非常年轻。他们长期在基层,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地区采访。事实证明,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除了大众传播层面的影响,它最终也将影响从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面,请大家来看一个《远方的家》栏目外景记者短片。
→→【短片3】外景记者周雪梅:两年七万多公里的行程意味着什么?穿越漫无边际的沙漠;爬过海拔近6000米的冰川;蹚过危险的泥石流;行走在惊险无比的悬崖边;摔过跤,翻过船,时常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总去那么苦的地方?因为在我心里始终固执地认为,越是难以到达的地方,越能见识到自然的神奇和人世间质朴的真情。走在艰苦的路上,让我变得更加乐观、豁达与知足。爱美丽中国,看远方的家。
我们制作了一系列这样的外景记者宣传片,在节目中播放,观众反响热烈,因为这些记者说的都是真心话,是自己的真感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指明的方向和他们在采访一线获得的实践感受是相一致的。在基层走的久了,和群众的感情深了,年轻记者学会了如何去发现,如何去倾听,如何在平凡中寻找美,如何在质朴中感受爱,这种爱是对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期盼。有了这样的认识,才会有这些年轻人拼搏的工作劲头。他们很多人一个月在家待不了几天,长期在外奔波,持续高强度的采访工作,有人开玩笑说,在北京的房租都白交了。他们中的不少人放弃了地方卫视的主播台,成为《远方的家》外景记者,就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能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有了这样一支经过锤炼的队伍,我们相信,它将是我们事业继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人民群众劳作生息的广阔天地,成就了《远方的家》选题的广度与深度,《百山百川行》现在还没有结束,我们下一个系列《江河万里行》正在策划之中。中国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江河就有1500多条,除了知名的大江大河外,众多中小河流同样蕴藏着丰富的拍摄资源。美丽中国,美在自然地理,美在社会人文,更美在人的精神品格。我们希望靠踏实的走,真实的拍,朴实的说,来进一步拉近主流媒体与群众之间心灵、情感上的距离,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一个美丽的中国,一个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