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数码相机和拍照手机等现代化照相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摄影技能,报业进入全民摄影时代。论文以全民摄影为背景,通过分析新闻摄影的现状以及当前环境下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所面临的挑战,认为编辑记者们只有创新摄影理念、转变工作方式,才能在报业转型的浪潮中通过图片新闻打造报纸品牌。
关键字:全民摄影 编辑记者 转型
全民摄影已是大势所趋,新闻图片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日益成为报纸上的视觉核心,对于一张报纸的整体质量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当智能手机成为大多数人的必需品,随手拍、随时拍成了都市生活中时尚的代名词。庞大的摄影队伍不断挑战着摄影记者的绝对优势。报社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许多通讯员的摄影来稿,随着报纸上刊登通讯员的摄影作品随之增多,摄影记者拍摄的作品见报的照片就少了许多。另外,文字记者也开始拍照片,他们写的文字稿可以不需要让摄影记者配图,自己可以拿着相机直接拍摄。绩效考核的机制下,这一问题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摄影记者的薪酬下降。可以说,全民摄影对于摄影记者的挑战是巨大的,如何在这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这是每个摄影记者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学会思考是摄影记者的照片脱颖而出的关键
摄影记者,这法律赋予一群人采写新闻的特殊身份,他们的拍摄行为受法律保护。这是摄影记者区别于通讯员最大的不同。记者不光光是采写,更承担着一种责任。普通的社会新闻、“四季歌”新闻,通讯员可以和他们抢新闻,对于重要会议、大型活动、突发事件等新闻,这些新闻的采写拍摄是通讯员所取代不了的。同样的场所,怎样才能拍出不同的效果,怎样在图片上体现视觉效果的差异化,摄影记者都在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手握“长枪短炮”,面对每年差不多的拍摄手法,记者们未免也有些视觉疲劳。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盲从,这也是摄影记者的优势所在。
随着专业相机的不断高级化,越来越多的摄影记者开始淡化对新闻的思考,许多摄影记者都有这样的思考:只要把相机调到高速连拍模式,多拍一些总能挑出一张好照片。因此,拍摄“决定性瞬间”的照片从脑力活转变成体力活,这一点在无意间就降低了摄影记者的身价,再丰富的现场拍出的照片也不过平平。摄影记者拥有专业的摄影知识,照片的求新求变是他们的追求,只有以其独到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005年震撼新闻界的一张时政类照片《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意义,回味无穷。这是堪称经典的一张新闻图片,讲的是2005年4月29日15时,胡锦涛与连战在北京伸手相握。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第一次会见。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贺延光从接到此事的采访任务起就开始思考如何将这张照片拍好。贺延光思考了几天,在当天中午连午饭都没赶上吃,早早就去与会记者区排了3个小时的队等候,抢先选择了拍摄位置和角度,使得图片拍摄过程完全在作者的计划之中。当日15时06分42秒,胡锦涛与连战会见的历史性瞬间被定格。与在场另外的二百多名中外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相比,《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充分反映了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时隔60年后的首次会见,照片中定格领导人把手伸出,并未握上的瞬间,海峡两岸从此开始交流互通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此照片不仅在业内和读者中有很高的评价, 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白岩松与张泉灵直播报道, 胡锦涛同志也很喜欢此作。该照片还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2005年全国新闻摄影年度最佳照片奖。这是摄影记者进行充分地思考之后拍摄出来的杰作,在众多顶尖的摄影记者同台竞争中,照片的精彩直接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思考。
肯吃苦能让摄影记者更好地捕捉新闻现场
法国的摄影大师马克?吕布说过,“一个摄影师首先需要的是一双好鞋,我几十年的摄影生涯穿破了无数双鞋。”照片不同于文字,文字记者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也能实现采访,但摄影记者只有亲身到现场才能有照片。照片来源于新闻现场,这一特点决定了摄影记者总是忙碌于在外奔波。在全民摄影的今天,每个普通民众都能够拍摄新闻现场,由于现场的不可复制性,真实的特点显得尤其昂贵,甚至有人提出,无论用什么方式,照片质量再差,只要记录下来就有新闻价值。摄影记者不能依赖于通讯员,在通讯员的照片前署上自己和通讯员的大名,这样偷懒虽也完成了发稿任务,但以这样的态度去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必会被淘汰。摄影记者只有赶到现场拍摄采访,才能把握好图片的真实效果和新闻的真实性。
之前,通讯员往往在不断模仿和学习摄影记者的摄影技巧,这些业余的爱好者在不断赶超专业摄影记者。当摄影记者的优势已被大大削弱,他们更应该向通讯员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目前,新华社已建立起一支庞大的签约摄影师队伍,这些编外的摄影通讯员遍布祖国的每个县市,为新华社提供了大量的新闻图片。省市级媒体不会有这么多的通讯员,也不能总是依靠新华社的照片,当地一些事件的发生,自己报社的摄影记者只有默默地辛勤耕耘,才能结出硕果。2009年8月,《嘉兴日报》拍摄了一组江浙地区沿运河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部的记者袁培德辗转各地,在陌生的城市中联系和寻找非遗文化,历时多日行走上百公里,认真记录和采访了当地的非遗文化,成功完成了报道任务。2013年4月,四川芦山县发生地震,《解放日报》派出3名特派摄影记者前往采访。他们冒着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险,深入灾区一线采访拍摄,记者们日夜兼程、起早贪黑、席地而睡,见报的照片极大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的精神,为灾后重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他们,我们看到了事件的真相;通过他们,我们感受到了灾难中的人间温情;通过他们,我们体会到了新闻的力量。
图片编辑应权衡好摄影记者与通讯员稿件
图片在报纸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图片,也在思考着图片的拍摄技巧和表现手法。他们的出现打破了报纸上图片多由摄影记者采写拍摄的格局,越来越多的通讯员的照片开始出现在报纸上。通讯员的加入无疑拓展了报纸上图片新闻的来源,更加丰富了报纸的内容,但也带来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报社每天出报的版面是差不多固定的,为了视觉的美观,每个版面编辑的图片数量也有较高的要求,在总量固定的情况之下,通讯员图片的增加直接影响到摄影记者的发稿,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记者收入的减少,这对记者的打击是最大的,直接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但随着全民摄影的不断深入,这种趋势又似乎很难改变,如何创新编辑理念,更好地权衡记者与通讯员的图片稿件成了图片编辑们探讨的话题。
第一是开设摄影专版,发挥摄影记者的独特优势。现状必须改革,要做到既维护摄影记者的切实利益,又不伤害通讯员投稿的积极性,扩版是现如今大多数报纸所采用的通用做法,摄影专版由此应运而生。这种以图片为主,文字说明为辅的版面拓展了版面上图片的数量,以6到10张组照或图片故事组合而成的版面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成功地打出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摄影记者拍摄的积极性。摄影专版不同于其他版面,文字新闻版面上的图片新闻更多地是用来体现某一条图片新闻的价值,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也用于美化版面。摄影专版也不同,它以图片为主,以文字说明为辅,对图片的质量相对严格,这就要求摄影记者用摄影的眼光和观察力去思考拍摄对象,这也为他们发挥自身特长提供了物质条件。
如今,许多地方报都开设了摄影版面,《广西日报》于每周二开设“摄影视角”版面,编辑选取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故事,以艺术化的文字标题和生动的图片组版,极具视觉冲击力。《解放日报》在每周五组版“解放视觉”。版面中,编辑会选取一张最好的照片做成大图,一张照片几乎占半个版面,其余照片按视觉效果组合,给人以十分大气的视觉感受。《无锡日报》每周六增加“快门周刊”版面,其版面设计和安排让读者有一种阅读周刊杂志的感觉。作为版面形态时尚化的创新和突破,周刊内容全部围绕新闻纪实摄影设置,常规板块包括主打、图说、城市表情、摄汇故事、快门课堂等多个栏目,结合无锡社会的种种热点推出系列视觉专题。周刊开设官方微博,以各种视觉表现形式传递办报理念。《常州日报》每周则开设两个摄影版面,每周五开设“常州影像”版面,每周六开设“运河拍客”版面,“常州影像”版面大多数情况下刊登报社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故事,“运河拍客”版面则刊登一些通讯员和拍客拍摄的照片。每周两个版面有效地权衡了摄影记者与通讯员的发稿问题。在内容方面,《常州日报》的图片编辑每周都会向拍客和通讯员公布一个拍摄主题,或是组织一场摄影采风活动,拍客们有了发稿的阵地,报纸也通过“常州影像”和“运河拍客”版面打造自己的摄影品牌。
第二是创新版式设计,体现图片编辑匠心独运。摄影版面有效平衡了摄影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稿件的平衡问题,如何把摄影版面做好,做得生动,这也是图片编辑所要思考的问题。相比较文字版面长期以来形成的成熟与老练,摄影版面还处在探索和发展时期。《常州日报》在版式设计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探索,“常州影像”和“运河拍客”的排版各不相同,“常州影像”采用通用的竖版,“运河拍客”另辟蹊径,创新形式采用横版排版方法,在版式设计上令人耳目一新。
2013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上都刮起一股“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之风。纵观这些报纸的广告,大多以固定的绘画为形式,内容形式都是固定的。《淮安日报》的编辑则把公益广告与新闻摄影结合起来,用摄影记者和通讯员拍摄的照片作为广告的内容进行刊登,一张照片就占用文字版面半个版,2013年3月30日甚至一个版就刊登一张照片作为公益广告。报社在一年中陆续在报纸的醒目版面刊登几十张照片作为公益广告,并在如今新闻版面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编辑不惜删减许多文字内容,在公益广告周围大量留白,使得图片显示尤为突出,在视觉上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全民摄影之风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应审时度势,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把握好新闻摄影的发展方向,拍好新闻图片,做好做精摄影专版,为新闻摄影发展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于整张报纸的发展和品牌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者系: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
参考文献:
1. 曾璜,任悦:《图片编辑手册》[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
2. 吴国方:《新闻摄影实例谈》[M],杭州出版社,2010
3. 吴小蓉:浅议数字时代摄影记者的职业挑战和应对,《新闻传播》[J],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