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探析——以新浪体育微博为例

洪见骁

2013年12月09日14:02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1 体育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的特征

1.1周期性、瞬间爆发

体育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大多来源于议题,而这些议题又大多来源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体育事件和活动。因此,体育微博群体极化现象与体育赛事和体育事件息息相关,呈现出周期性以及短时爆发的特点。在网络社会中,其传播的方式十分的特殊,在超短的时间内信息就能得以有迅速的传播,具有一种爆炸式的传播效果,并且这种效果的持续时间极为短暂,从信息被引爆到逐渐归于平静只需极短的周期。重大体育赛事或是重大的体育事件往往成为体育微博用户话题的中心,比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体育微博中关于中国女子羽毛球队打假球事件的讨论中,所呈现的群体极化现象就具有爆发突然、时间持续短的特点。

1.2体育微博使用者情感简单化

群体对于简单或极端的情感最为熟悉,他们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拒绝,不是将其归为谬论就是将其归为真理。这些用户往往在观看完或参加完体育活动之后积极的活跃在微博平台上,带有自己的态度和价值判断来主动且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果互动促成了目标的实现或带来了某种形式的回报,那么互动就会增强并最终导致人际吸引的形成,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会降低内群敌意,并引导敌意指向外群,常常群内个体之间会形成积极的刻板印象,而对群外的个体则会形成消极的刻板印象,从而促成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在对某些体育事件的看法上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容易作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判断,而不能全面理性的去分析问题和看待事物,而且,内群中的个体对内群的极度喜爱与对外群的极力排斥,十分地容易导致个体对内群形成积极的刻板印象,于此相反的是很容易对外群形成十分不利的消极刻板印象。

1.3体育微博使用者行为上的失控

体育微博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在网络世界自由表达和公共对话的平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微博用户不理智和不文明的行为,这种行为正式由于认知层面上的扭曲所造成的。不少的微博用户在形成价值判断,找到和自己意见相同的群体后,他们的表达更加的肆无忌惮。桑斯坦从两个角度来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诠释,首先,群体中的人们容易将自身置于说服和争辩的立场,在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维护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极端主义容易由此而生;其次,个体在群体之中时,即容易对群体中成员的观点表示赞同,与此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肯定。比如,在2013年男篮亚锦赛中国男篮无缘四强后,篮球评论员苏群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关于质疑中国男篮的微博后,支持体育评论员苏群观点的一方和反对的一方很短时间内就在这条微博下面评论表达各自对不同的观点,甚至出现了诋毁和人身攻击的评论,双方吵的不可开交。

2 体育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

体育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可以简单的归结于三大因素,一是微博的使用者与体育传播受众具有相似的人口属性,有利于同质化群体的形成,二是微博本身所特有的信息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在群体极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一个则是体育自身所具有的参与性和冲突性的特征,这三者为体育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环境。

2.1微博使用者与体育传播受众具有相似的人口属性

微博的使用者与体育传播受众的人口属性上具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年龄结构上面就非常的相似,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互联网网络用户行为调查显示,分析微博用户的人口属性可以发现,在19岁的微博用户当中19—40岁的微博用户占到了用户整体的82.14%,其中年富力强的青年人,即26—35岁的微博用户就占据整体用户的50.6%。而从年龄上来讲,年轻人是体育传播的主要受众群,有数据显示,运动人口数在15岁—49岁的人群中所占得比例已经高达75%,更为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此类人群中47%都会亲临比赛现场去观看比赛。大多数的体育传播受众都乐于接受微博这样一种传播方式,而微博用户由于求知欲较强、精力更旺盛,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也越高,从两方面来看,体育传播受众和微博用户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微博的使用者很有可能也是一个体育爱好者,一个体育爱好者也很有可能是微博的忠实用户,因此,体育微博用户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微博用户来说的话属于一个同质化的群体,在同质化的群体之中,意见和观点更容易得到强化甚至极化,这就从而为群体极化的发生提供了环境。

2.2微博的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

社会影响理论对那些决定群体怎样影响潜在群体成员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即那些能够增加遵从、促进群体归属感和提高凝聚力的因素,这些因素有:(1)群体的规模——在场的人数越多,群体的影响越大;(2)接近性——人们在时空上越接近,影响越大;(3)影响源的强度——对潜在的成员所构成吸引的群体及其成员的特征。微博的出现在扩大群体规模,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超时空性以及增强影像源强度三个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微博为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合适的温床。

微博之所以具有开放性,是因为其具有超低的准入机制,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博主来传播信息。微博平台里可以传播的信息相对比较自由,对微博用户的限制比较少,微博匿名的特点更是让微博用户的发言无比自由,各种观点和看法得以表达。开放性保证了微博用户可以较容易地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自发地形成不同的群体,这也为群体极化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微博的互动性则体现在微博用户之间可以无差别地进行信息的交流,既可以作用信息的传播者,又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着,并能与其他用户进行即时迅速的沟通。微博用户间通过即时的沟通使得信息得以流畅的传递,这即为群体和小团体的形成创造了环境,更重要的是加速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群体内人们的喜好和观点几乎相似,因此人们通过群体内不断的交流和发声传递着自身的观点和价值判断,在互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更加确信无疑,群体极现象得以酝酿发展。

微博的个性化表现在微博用户写微博、转微博、评微博的过程中,都力求尽力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传达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想在有限的字数限制内传递出生动有趣又吸引人的微博,就必须得在用词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立场。

2.3体育的倾向性、竞争性、冲突化

体育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可为人所欣赏,更表现在其可参与性,体育传播受众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们的参与性,他们不仅观看比赛,同时也亲身参与类似的体育活动,而在观看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体育传播受众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其具有倾向性。人们会受地缘、个人爱好、心理等因素形影响而以不同的群体来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体育受众在使用微博之前就带有自己的态度和倾向,人们也经常在体育微博里自发的形成不同的圈子和群体来探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种种话题,带着各自不同的意见参与到微博平台的互动之中。

竞争性和冲突性则是体育运动中最典型的特色,球队或是运动员之间为了挑战成绩、展现实力总是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的对手进行竞争和对抗。不同的运动员或球队具有不同的支持者,不同的支持者之间也往往体现出对立或矛盾的一面,球队或球员之间的竞争或冲突往往引发球迷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因此,在体育微博中,具有不同支持对象的微博用户就会自发地形成不同的微博群体,在群体内他们交流着各种他们所共同感兴趣的球星或是球队,但在群际之间他们却很少与其他的群体产生联系或交流。信息窄化现象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群体极化现象也因此得以迅速地形成。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对群体心理进行了比较生动的描述,书中提出了群体极化的观点,认为人们集结成群后,群体的无意识将代替个人的有意识,人们在群体之中会变得失去理性判断的能力,甚至会因为盲从而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美国哲学家凯斯?桑斯坦,最早在他的《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的民主问题》书中生动地把群体极化概念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此书中催化出了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他的看法是,当人们在身处群体之中来进行各事项的决策时候,往往比人们在进行个人决策时候更保守或是更冒险,常常容易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从而不利于最佳决策的制定。人们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在体育微博中找到自己所属的群体,在群体中内成员通过频繁的交流,使得意见和观点趋于一致并且得到不断的强化。

3理性看待体育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凯斯?桑斯坦提到,群体极化现象在现实中造成的客观结果并非都占负面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效应和负面影响未必会引起严重的后架,相反,通过对于它们的不断枳累和辨析能够更有益于网络防控体系的建设。因此不能简单对体育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做出好与坏的判断。

体育微博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在一定坏境下有利于舆论和意见的集中,具有一定的正效应。这对于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有借鉴的意义,他们可以通过其来了解民意和舆情从而有利于下一步的计划和决策。例如,辽宁全运会期间北京女子橄榄球队罢赛事件一时间成为体育微博中的热点话题,对北京女子橄榄球队的谴责和质疑之声在体育微博中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最后,迫使北京女子橄榄球队在事后迅速进行了道歉,阻止了事件的进一步激化

与此同时,体育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也易滋生出盲目指责、谩骂、人身攻击等不文明行为,助推了网络暴力的滋生。要想减少这一现象所造成的负效应,必须同时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应该出台严格的法律来规范各种不良行为,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以“监测”为主,管控为辅;从网民自身来看,应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多吸收一些积极的信息,冷静理性的进行网民之间的讨论,培养网络公德意识;从媒体从业者来看,必须加强其媒介自律,完善新闻的“把关”机制和舆论应急机制,此外还必须加强媒体人员的职业规范教育。

(作者系: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

[2][澳]迈克尔?A?豪格 [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

[3]王大中,杜志红,陈鹏:《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版

[4] 鲁松.网络群体极化的负效应——网络暴民现象初探[D].山东:山东大学,2013

[5] 贺坤.传播学视阈下网络群体极化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1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