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非你莫属》秀场奇观现象分析

张蕾

2013年12月09日14:32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非你莫属》是天津卫视2010年10月31日倾力推出的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它以强大的阵容、浩大的声势打造了一场视听兼备的媒体奇观“盛宴”,一经推出就占领了收视和传媒关注的制高点。然而,随着节目的播出,《非你莫属》也不断因为“北大标签女”、“网络红人”、“伪娘”等求职选手的表现、主持人及嘉宾的点评引发极大争议,并在媒体及社会上被广泛讨论,将节目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边是收视率飙升,另一边是争议不断,面对《非你莫属》的秀场奇观现象,本文将从媒体、文本、受众三种视角出发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媒体把关功能消解

《非你莫属》作为一档求职节目,自播出以来受到高度关注。然而,受众的评价却褒贬不一,与其说是一档求职节目,不如说是一个华丽的秀场。在这里,后现代文化涌入,主流价值观不断遭到挑战,某些选手的表现更是令人瞠目结舌、BOSS团的点评频频出位。究其原因,是媒体把关功能的消解使节目呈出秀场奇观的形态。

经验学派的卢因曾提出“把关人”的概念,把关人的重要作用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使其符合当下社会的群体规范和把关人的价值标准。电视作为社会功能的“瞭望者”与“监督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电视媒介“把关”时的大局意识、受众意识、电视文化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凸显其价值。

然而,《非你莫属》媒体把关功能的消解使“北大标签女”、“学历哥”、“伪娘”这些颇具戏剧性的求职者走上了舞台。他们怀着“秀一把”的目的,以出位的语言方式诠释自己另类的价值观。未曾接触职场的北大女学生展示自己的畅销书《玩转职场》;学历哥郭杰炫耀自已在法国取得的学位,被BOSS文颐当场戳穿;“伪娘”更是以自己的另类照片为美,彰显着后性别时代所谓的个性。媒体把关功能的不足使求职舞台上的闹剧一出接一出的上演。在这种媒体制造的秀场奇观环境下,《非你莫属》对某选手而言只是一个展现自己个性的秀场而非严肃的求职平台,他们并非真心求职,不过想借节目火一把。媒体把关的不到位,让这些伪求职者有机可乘,严肃的招聘变为娱乐的秀场,在电视上呈现出秀场奇观。

此外,媒体把关功能的不断弱化也使得《非你莫属》变成了某些BOSS的秀场。一些老板在点评的过程中故意制造噱头,过分挑刺,没有针对求职者的表现提出合理的建议,而是一味的借机展示自我。可以看出其目的并非招贤纳士,只是通过节目为企业和自己做软广告。这类老板在节目中出现,显然是节目组未对招聘企业严格把关,给嘉宾制造了可乘之机,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秀场。同时,媒体把关功能的消解也使节目更加“同质化”、“媚俗化”,减少其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逐渐演变成秀场。

二、节目话语权建构失衡

除了媒体把关功能的消解外,造成《非你莫属》的秀场奇观现象还缘于节目对话语权建构的失衡。《非你莫属》通过符号权力的语言形式及影像文本建构出了一套精英权力主导的话语系统,在此体系内,求职者与BOSS团二者权力的不平衡,使秀场奇观现象愈演愈烈。

权力话语建构形式之一是通过“灭灯”与“点评”建构起一套符号权力的语言形式。从表面看BOSS团通过“亮灯”与“灭灯”来表示对选手的肯定和否定,并通过点评的形式为选手提供建议。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抗,一场精英分子对平民的审判。 BOSS团拥有绝对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亮灯”与“灭灯”决定选手的去留,体现着权力。相比之下,选手无权对BOSS做出任何决定其舞台命运的评判,他们无法对BOSS构成任何威胁,这是节目的规则。

此外,BOSS的点评也强烈地体现着话语权的不平衡。节目通过“台上”与“台下”的形式建构起一种无形的压力,当选手在“台下”时,会不自觉地把“台上”的人认作权威,他们的话在形式上有更强的说服力,这是《非你莫属》人为划分的权利界限。这种界限使得部分BOSS在节目中过度点评,甚至挖苦、嘲讽选手,毫无回避地对求职者进行言语攻击,展示自己在话语系统中主导者的地位。因此,节目中更多的展现着精英群体对环境的批判与建构,大众群体的权力被弱化,其意见也很难得到重视。

在《非你莫属》中权力话语建构的另外一种形式是通过镜头的能指与所指对影像文本进行建构。实际上,影像符号是一种外在的符号象征,节目中使用摄像机镜头的类别的能指与所指功能,用影像文本阐述了一种权力分配关系。

节目通过特定、中景、远景、全景,以及镜头的仰拍、俯拍、推、拉传达出影像的权力关系。求职者与BOSS团所使用的镜头是不相同,求职者更多地运用特写和远景的大落差镜头来表示,而BOSS团更多地运用中景与近景来表示,在视觉上BOSS团的镜头运用更加舒缓。同时,对BOSS团的仰拍代表的是一种权力、威严;而对求职者的俯拍代表的是一种渺小、微弱。

可以看出,《非你莫属》对语言及影像文本的建构都体现出了不平衡的权力关系。在这种权力关系中,BOSS团高居台上,有权力俯视台下,并通过点评的方式以“权威”的身份发表意见,同时节目对影像文本的运用更凸显了BOSS团的话语权。相比之下,选手在节目既定的规则里处于权力的劣势地位,当他们表现出BOSS团所不认同的行为时,自然受到BOSS们的质疑,于是台上常常上演激烈的争辩。在秀场中不平衡的话语结构里,选手努力为自己抗辩以争得话语权,BOSS团发挥其既定的话语优势压制着选手的个性,使其很难得到足够的话语权,节目规则为二者制造了天然的冲突。争辩的过程中,选手“秀”着自己后现代、非主流的价值观,BOSS们则“秀”着自己意见,同时借机宣传自己及企业,让求职现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秀场,催生了《非你莫属》的秀场奇观。

三、受众“使用与满足”的驱动

实际上,《非你莫属》作为一档娱乐性节目要被大量的受众“使用”,就必须满足受众的需求。对受众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被消费使用的量就越大。将节目打造成秀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提高节目收视率,“使用与满足”这一潜在的驱动力造成了《非你莫属》的秀场奇观。

经验学派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形成于70年代。该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首先,富有悬念的环节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娱乐心理获得满足。《非你莫属》通过“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谈钱不伤感情”三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不断制造悬念。选手如何自我介绍并展示才艺,他们可以闯到哪一关,哪家企业会在中途灭灯离去,企业提供的薪酬是多少。这一系列悬念都不断吸引着受众的兴趣,满足他们观看节目过程中的娱乐心理。同时,悬念也构成了节目的成规,使受众对节目产生特有的期待,在观看的过程中释放个人情感,满足心理需求。

其次,激烈的矛盾冲突满足了受众寻求刺激的心理。主持人与求职者、求职者与BOSS团,BOSS团内部成员之间,主持人与BOSS团成员之间有进会对相关问题产生不同看法,在相互论辩的过程中形成意见的矛盾冲突,几方的激烈交锋满足了受众寻求刺激的心理。例如,在2012年1月9日的《非你莫属》中主持人张绍刚与选手刘俐俐关于“中国”这一称呼的争论,刘俐俐与BOSS团之间关于“站姿”的争论,BOSS团内部成员之间关于“薪金”的争论。这一系列与选手刘俐俐相关的争论都使节目现场的冲突不断加剧,满足了受众寻求刺激的心理。

此外,节目还满足了受众的自我确认心理。求职是当下的热点话题,《非你莫属》围绕求职者与B0SS团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鲜活地展现了求职者求职的全过程。对于即将面临面试的求职者而言,B0SS团成员的提问可以让求职者更清晰地了解当下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哪些素质。节目中选手的表现,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可为求职者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比较,对自身行为进行反省,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非你莫属》反映了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满足了受众的自我确认心理。

其实,“使用与满足”是《非你莫属》这类职场真人秀节目潜在的驱动力,节目通过打造一个令受众满意的秀场,套用一系列公式与成规,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心理、寻求刺激的心理以及自我确认心理。受众的心理得到满足之后,他们会对节目产生期待,这种期待又反作用于受众,促使他们不断“使用”节目,形成循环。当节目制作者意识到秀场对受众的吸引力之后,他们会不断制造并加剧《非你莫属》的秀场奇观现象,以吸引更多受众。因此,《非你莫属》虽然饱受争议,但其秀场奇观现象愈演愈烈。

四、小结

综合来看,媒体把关功能的消解给了求职者及嘉宾“秀”的机会,这是《非你莫属》成为秀场的前提,也是其秀场奇观现象的必要条件。而节目话语权建构的失衡导致了舞台上求职者与BOSS团之间的激烈冲突,求职者为争取话语权而抗辩,BOSS为捍卫自己的权威地位与求职者展开博弈,二者权力的抗衡形成秀场奇观。同时,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心理使《非你莫属》的奇观现象得以循环,并不断延续。因此,《非你莫属》收视一路飘红,但社会对其褒贬不一,奇观现象的背后是媒体、文本、受众三者合力的作用,这使节目一经推出就占领了收视和传媒关注的制高点,并在争议中日益成长。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