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微传播下媒介批评的特征分析

尹鲜鱼 

2013年12月09日15:02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 要 微博以其强大的攻势在社交媒体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且开创了微传播的这一新型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媒介批评在微博上立足、开辟了一块新阵地。微博和媒介批评的杂交和碰撞使得媒介批评话题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通公众获得了媒介批评的话语权,并且公开即时、交流性互动性强。当然,在微博上的媒介批评还有待改进,需要理性、客观、规范的态度和辩证、全面的思维。

关键词 微传播 媒介批评 特征分析

引言 2006年Twitter的诞生意味着微博在地球的降临。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具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到2009年国内门户网站新浪网首次推出微博服务,再到2010年国内迎来了微博的春天,微博经历了萌芽、成长和发展壮大的过程。自诞生之日起,微博本身的功能和特点使得微博成为公众青睐的自媒体,其在我国的语境下担当了独特的角色。综合来看,微博成为一条纽带,它将我国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名人明星、公众等链接起来,为传播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在我国,微博成为网络媒介批评的阵地之一是其在我国生根发芽的意外收获,在微博的传播架构下,媒介批评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微传播下媒介批评的特征。

一、概念界定

1、微传播

“微传播”是指以微博为传播中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媒介传播的一次革命,微博不同于以往媒介传播方式,它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集合为一体,变成了信息传播的多重方式。相对于大众传播,微博将实现分众传播的变革,受众基于自身的需要和动机具有更强的选择性,同时微博上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是所有拥有微博客户端的网民。微博信息的“4A”发布,即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的便捷性使微博在媒介批评中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微博以其“短”、“频”“快”的特色使得以微博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进入微传播时代。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 3.31 亿,较 2012 年底增长了 2216 万,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 56.0%,较上年底增加了 1.3 个百分点。 微博用户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到相对平稳的增长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微博用户规模将继续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微博用户的不断增长反应出我国媒介的传播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民参与微博使得全民进入微传播时代。在中国较为独特的环境下,微博也成为汇集民意、反应民情的重要渠道,微博的监督功能越来越凸显。

根据施拉姆的“传播路径选择公式” :

可能的报偿/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从分母上来看,微博使用便捷,用户只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在客户端上获取信息,渠道更加简易;从分子上看,微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并且信息量足够大、足够迅速,人们使用微博获取信息就成为最容易获取信息的路劲之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通过微博获得同样的信息需求,成本底、效益高,容易成为选择的对象。微博在信息传播上兼顾了及时性和便捷性,成为人们选择的可能路径。这种可能性的增大为全民进入微传播提供了条件。

2、媒介批评:

在我国,媒介批评是舶来品,它从引进之日起不同学者就有不同的定义。王君超认为,“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各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 这个定义强调媒介作为一个系统,系统包含的要素很多,而且是一个广泛纵横的网络系统。将媒介作为一个系统对待就意味着媒介的外延很大,包括各种媒介、媒介从业者、各种媒介产品、媒介行为、媒介形象等。

媒介批评随着媒介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新阵地,在当前网络无处不在覆盖环境下,媒介批评在网络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微博成为媒介批评的新阵地,打破了传统媒介批评的格局。媒介批评在微博平台上的拓展使得媒介批评不在成为新闻专业期刊和传统媒体的“特权”,媒介批评主体得以大规模扩展,普通民众和专业的媒体工作人员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可以参与到媒介批评中。媒介批评的话语权回归受众、回归公众,这带来了媒介批评话题的多向互动,并且反馈随时随地,信息回流更加便捷,成本变小,效益变高,即时性提高。

自2010年来,微博上不断出现了一些用户,将报纸版面链接到微博上进行点评。新浪微博上较早发起媒介批评话题的有“微博评报团”、“报纸观察”、“传媒老王”等用户。此后,一些传播学者、传媒业界工作人员纷纷开设微博发布关于媒介批评的内容。以“报纸观察”为例,它的定位是“最具影响力的微博媒体资讯自媒体”“最受媒体人欢迎的‘彪悍’微博”。该微博注册于2010年11月1日,不定期发布媒介批评的内容。“报纸观察”评报相对专业,理性的声音为微博上的媒介批评开启了先河。

二、微传播下媒介批评的特征

微博以其独特优势在媒介批评的领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作为一个平台为媒介批评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必然会出现明显的特点。微传播下的媒介批评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

1、微传播媒介批评内容的多样化。

微博语境下的媒介批评的内容丰富、多样。以“报纸观察”的微博为例,“报纸观察”的批评内容来源主要为两种:一是纸媒所发的作品,该微博小编将报纸上出现的问题用简短的语言指出,并配发报纸版面的图片。当然,“报纸观察”以报纸批评为主,主要针对各个报纸上出现的明显的失误和不当,如新闻标题使用的不当、新闻选题,版面编排的整体效果、图片使用情况、报纸广告刊登等;二是传媒行业的最新动态,包括媒介现象、媒介行为、媒介从业者等业界的新现象。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使得微博内容在发布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微博所关注的内容多且分散,关注的领域广阔,信息随时发布,且发布便捷、更新快,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报纸出现的问题和业界出现的行为公之于众。相对于传统专业媒介批评的刊发周期长,微博上的媒介批评即时且有效。

2、 微传播下媒介批评呈现的专题化。

网络媒介集合网络技术、媒体新技术的多种传播方式,信息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迅速传播和获取。微博信息传播的文字限制在140以内,但它的短文字不会限制它传播的时空性,它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将长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其它的网址连接起来。因此,一条微博不仅仅包含媒介批评话题的当前现状,它可以将与此事件相关的纵向发展和横向比较都展现在用户视野范围中,用户可以了解到媒介批评的的各个方面。链接将其功能变得很强大,微博中的媒介批评的信息传播与互动呈现出专题化、集中化。

3、微传播下的媒介批评的不定性。

微传播下媒介批评的不定性表现在信息发布时间不定,内容、主题不定,媒介批评主体不定,信息扩散、反馈不定等。这与传统媒体批评内容集中、主题明确、媒介批评工作人员相对确定集中的特点有很大的不同。

发布者可以在任意时段将观察到的具有批判价值的的内容发布在微博上,每个时段发布的微博内容可以相承接也可以毫无关联,内容选择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随意性,而传统的媒介批评要想在在期刊或大众传播媒介上传播开要经过选题、定稿、刊播等复杂而漫长的周期工作,显然,这种复杂的程序不仅使得传播滞后,而且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微博中的媒介批评主体的不定性表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媒介批评传播的传者和受众。

4、微传播下媒介批评的语言零散、碎片、有失规范。

索绪尔指出人类语言分为两个成分:一个是平常所说的语言,它是一切语言行为的整合要素;而是言语(speaking),即使用语言的具体行为(actes de parole)。微博在语言的使用上具有网络语言的特征,微博的使用本身具有是明显的个人特征,微博上的媒介批评话题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传承文化、规范行为的功能。但微博语言简洁、个性、直观、不规范性等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支离语言承载的符号系统,媒介批评语言就会偏离正式的语言规范,这将不利于媒介批评的系统全面发展和优秀价值、观点的传承。微博语言的使用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兼带口语、手机符号和电脑键盘符号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微博语言多样、新颖、诙谐、模糊甚至粗俗。微博语言在媒介批评话题的使用过程中所表达的意义多样、复杂,用零散碎片的语言对媒介进行批评使得一个严肃专业的话题变得情绪化、观点复杂、含糊不清。

5、微传播下媒介批评的缺少性。

微传播下的媒介批评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缺失性,这种缺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关人的缺失;二是媒介批评科学理论的缺失;三是媒介批评价值标准的缺失。

微传播语境中媒介批评的主体是宽泛的网民,缺少具有专业素养和理论基础的把关人,而科学的媒介批评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并且要围绕媒介批评的价值标准进行批判。在微博中媒介批评中,部分网民用户缺少基本的理论观念和价值标准。由于微传播容易出现“速度传播”,很多信息的更新快,转载量大,针对媒介出现评判的言语简短,没有充分的理论观点作为论证的支撑,缺少必要的价值批判标准。出现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微博本身的简短、即时、便捷特性等,使得微博信息的发布在文字上要尽量压缩,在内容上要尽量新、快。而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博发布者调动理论使用和价值思考的过程。其次,微传播下媒介批评的很多“粉丝”是普通受众,他们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对媒介行业中出现的失误或不当不能用辩证和批判的思维思考,盲目跟从,缺少理性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其在问题前的“网络集体狂欢”心理。

三、关于微传播下媒介批评的几点思考

媒介批评在微传播中找到自己的新阵地是媒介批评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积极、有益尝试。微博做为新的传播技术,将传统的媒介内容以新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做到了“新”与“旧”的结合,这种结合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媒介批评话题本身需要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媒介批评不是一味地批判,看待媒介行为应该一分为二,全面客观、有破有立。其次,需要建立有特定的专业组织来承担媒介批评的责任,我国还没有专业的媒介批评组织来承担其职责。专业的媒介批评组织可以发回舆论领袖的作用,通过微博引导网民理性、科学地参与媒介批评的话题。此外、媒介行业需要加强自律,注重自我检查,自我监督也是媒介从业人员进行媒介批评的重要职责。

(作者系: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注释:

1.互联网信息中心官方网站,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何道宽译。

3.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