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12期

录像时代“中国形象”在欧美市场中的建构【2】

——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华语功夫片为例

孙昊明

2013年12月11日15:3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李小龙:“中华大丈夫”的形象颠覆

除了邵氏的武侠功夫片之外,20世纪60、7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轰动效应的就是由李小龙主演的一系列功夫动作电影。李小龙的电影作品跨越了种族、国家、地域的界限,不仅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不能被忽视的一笔,更成为了值得被深层讨论和研究的跨文化传播现象。由李小龙塑造的“中华大丈夫”的形象,颠覆了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国际上对于中华民族的认知,塑造出勇武、坚韧的中国人形象。

1.阳刚肌肉男形象:对阴柔气质的颠覆。在李小龙的一系列动作影片中,首先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是他充满男性魅力的健美身体。在李小龙之前的好莱坞影片中,以陈查理和傅满楚为代表的华人形象,尤其是华人男性通常都被塑造成为了懦弱、瘦小,手无缚鸡之力的“病态者”形象,或是没有被赋予明显的男性特质。而李小龙在影片中对于肌肉线条的刻意展示,以及对于拳脚功夫的大力表现,其最终目的就是在塑造符合好莱坞审美观念的男性角色的同时,向西方文化中对于华人男性的刻板印象宣战。从中国传统的文学、戏剧类作品中可以总结出,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审美里,“面如中秋之月”,玉树临风的公子形象更为符合大众对于“侠客”、“君子”的定义。早期的武侠电影中也着力塑造风度翩翩的侠士形象。而直到20世纪60、70年代,邵氏银幕肌肉男的出现才表明了邵氏影片从重视阴柔美到凸显阳刚的艺术创作转型。而“不同于张彻、刘家良等人展示男性身体的目的回复中国的阳刚传统以修正自身审美倾向的需要”[4]。李小龙对身体的刻意展示在一方面迎合以美国好莱坞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袒胸露膊显示肌肉的男性审美趋向的同时,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反击以往好莱坞对于华人男性“被阉割”形象的偏见,以带有传统东方气质的“肌肉男”形象提高华人男性的民族气质,并使得“中国英雄”的形象得到西方文化的认同。曾筱霞和翁君怡在《消解与重构——李小龙自塑形象的传播学意义》中提到,“李小龙将体魄问题提升到民族尊严的高度,将躯体与个人命运及民族荣誉联系起来,通过画面强有力地回击了好莱坞对华人男性懦弱无能的偏见,同时也重建了中华民族阳刚自信心。”

2.国际化现代英雄:对封建传统的颠覆。李小龙有长期赴美留学的经历,因此他所塑造的中华大丈夫形象,不再单纯是武侠电影中“家国天下”的侠客,而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被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李小龙的电影角色虽然身怀绝技,但从来不会主动出手。李小龙的每次出手不是个人技能的一种炫耀,而是使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正义与和平,以个人行为维护国家和名族的尊严——在这一方面,李小龙继承了以邵氏为代表的武侠功夫片中对于“武德”的极力推崇。在另一方面,电影中孤军奋战,以一敌十的李小龙被明显地赋予了好莱坞式“孤胆英雄”的特质。李小龙的影片背景多为现代社会,而李小龙个人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也不再是“黄飞鸿”式的道德楷模,而具备的现代社会青年人追求个性解放的张扬色彩。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与传统民族精神的双重体现,使李小龙不仅被视为华人世界的精神象征,更成为国际化的世界英雄。

四、结 语

20世纪60、70年代,以邵氏、李小龙为代表的影片在向好莱坞展示了华丽多元的东方功夫奇观的同时,更突破了好莱坞以往对于中国形象的刻板化塑造。这一时期欧美市场的中国功夫片为“功夫”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进入好莱坞影片奠定了基础。并向世界传达出中国以“忠、义、勇”为核心的武术思想。第一次大范围全球化地树立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正面英雄形象。这一时期的华语功夫片在打破了好莱坞对于中国人偏见的同时,为随后以徐克为代表的香港“新武侠”导演提供了借鉴的参考范本,更为21世纪好莱坞的整体中国元素呈现以及以成龙、李连杰、甄子丹为代表的中国动作片明星走向国际影坛奠定了基础。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包燕.当代华语功夫电影“中国想象”之嬗变——从《精武门》、《黄飞鸿》到《叶问》[M].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省: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2010.

[2] 翁君怡.邵氏开启的海外中国功夫热[J].电影文学,2011(5).

[3] 陈飞宝.胡金铨的武侠电影美学及其对中国电影的贡献[J].当代电影,2011(8).

[4] 曾筱霞,翁君怡.消解与重构——李小龙自塑形象的传播学意义[J].东南传播,2011(6).

[5] 高翔.浅论西方视野下中国形象的变迁[J].南昌高专学报,2011(3).

[6] 张燕.刀光剑影三英雄——张彻、胡金铨和楚原[J].电影新作,2003(5).

[7] 杨磊.共享意义的构建——中华功夫电影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11.

[8] 严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10.

[9] 王晓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电影之审美特点及风格嬗变[J].电影文学,2008(9).

[10] 陈清侨.当代香港武侠电影中的希望喻象及江湖想象[J].电影艺术,1997(4).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