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我们是一家人!”(走基层·藏区行)

——喇嘛岭寺驻寺干部与僧人共创和谐寺庙小记

韩俊杰  西藏日报记者  崔士鑫  麦正伟  王开波

2013年12月11日08:07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林芝县政协副主席、喇嘛岭寺住持白玛赤列(左一)和寺管会主任平措(左二)一起讨论寺庙的建设和管理。
  西藏日报记者 麦正伟摄

  凡来到喇嘛岭寺的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洁净”。黑亮平展的柏油路,一直通到半山坡绿树环绕的停车场;宽敞规整的停车场两边,矗立着具有民族风格的崭新房屋;绘有八吉祥等藏式图案的白色围墙下,绿草茵茵,不见一丝杂物;绿色栅网围起来的树丛、花坛,花繁叶茂,生机盎然;甬路两侧各色鲜花编织成的“花墙”,争奇斗艳,溢彩流光。宛如精致盆景,堪称“世外桃源”。

  “2002年我刚入寺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来自日喀则的僧人仁青朗加颇多感慨,“后来政府关心寺庙建设,把路修好了。特别是驻寺干部来了以后,更有全方位的变化。”这几年随着林芝旅游逐年火爆,作为林芝县最大、最有特色的宁玛派寺庙喇嘛岭寺,名气也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来的人多了,环境问题也不免随之而来,仅大量垃圾的处理就很困难,加上寺庙基础设施本就落后,寺里的僧人感觉难以应付。

  “驻寺干部来了以后,建了垃圾处理池和公厕,雇了清洁工,卫生情况完全变了样。”僧人米究次仁补充道,“他们还建了寺庙澡堂、温室大棚、寺庙书屋。”仁青朗加与米究次仁说,现在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经,到寺庙书屋学藏文、学习其他知识,“去年给每个僧人发了一个‘小锅盖’(天线),看电视也方便了。”

  原来这洁净舒适的景致背后,有一帮专门为此操心的人。2011年11月入驻喇嘛岭寺的管委会主任平措,见到记者时,正忙活着寺庙引水工程:“虽然以前也有自来水,但水源小,夏天六七天不下雨就没水了,如果接连下十几天雨,水质又太混浊。这是个大难题。刚刚请地区水利局来过,新水源找到了,现在正忙着想办法把新水源引到寺中。”

  喇嘛岭寺现任住持、年轻的白玛赤列活佛特地赶过来告诉记者:“驻寺干部做的好事,几句话说不完。地区寺庙建设‘九加六’的要求,他们落实得特别用心。自己种的菜,不少都送给寺里;看僧人坐的卡垫旧了,集资4000多元给更换成新的。他们是在真心帮助我们。现在驻寺干部与僧人的关系,不只是朋友,而是兄弟哥们,一家人!”

  寺管会副主任建则很认可白玛赤列的说法,去年仅建垃圾处理池、公厕、澡堂等,林芝地区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后来还给驻寺干部配备了工作用车,僧人们有时外出或去购买必需品,也可以搭寺管会的车;甚至有的僧人不方便外出,连电话费都可以请驻寺干部帮他们代交。

  “僧人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以安心学经、修行了。”白玛赤列说。他特别满意的就是寺庙书屋,“里面书的种类很多,像一个小图书馆,佛教传承、宗教文化、法律、文学等等,想看的书都能找到。”图书、报刊看多了,很注重学习新知识的白玛赤列活佛也有了心得,给记者提起了建议:有些新闻要把背景材料多提供一些,比如提到相关的政策、法律,再在旁边配点背景资料、或图片图表,让不大了解背景的僧人们也看得明白。“这样开会我给大家讲的时候也好讲了。”白玛赤列的笑容很灿烂。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1日 06 版)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