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新年致读者》,宣布改版。这次改版特别强调了服务读者,注重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改进文风,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增强可读性。
为了分析改版前后的变化,笔者选取了2013年1月1日至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与2012年同期的《人民日报》头版进行对比,对刊登的稿件类别数量进行比较分析(见表一)。如果稿件内容涉及多个类别,笔者将进一步阅读并分析稿件内容,依据其最为明显的内容性质特征,将其划归到一个最为贴近的内容类别里,以便更加清晰地描述出《人民日报》新年改版的特点。
一、哪类稿件减少了
整体上看,改版后政治类报道减少了。领导人活动稿件、会议报道、工作与典型事迹宣传稿件于2012年1月上旬共刊登了34篇,占比50%;2013年同期共刊登了22篇,占比23%。从比例上看,政治类稿件刊登的比例减少了27%,降幅比较明显。
1.领导人活动报道明显减少
2012年1月上旬,刊登领导人活动的稿件共有12篇,2013年同期仅刊登6篇,比改版前减少了6篇。考虑到2013年同期稿件总数增加到96篇,改版后刊登的领导人报道占比仅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改版后,1月1日刊发了《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二〇一三年新年贺词 携手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中俄两国元首互致新年贺电》、《<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3篇有关领导人的报道,这些稿子与刊发当天这个特殊日子密切相关。3日、4日、5日没有刊发任何有关国家领导人的新闻报道。与改版前相比,《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有关国家领导人的报道明显减少了。
2.会议报道更加关注新闻价值
改版后,《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会议新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由2012年的14.7%降至2013年同期的10.4%。除了稿件数量占比的变化以外,笔者还发现,改版后会议报道的写作思路也有了新的变化,更加注重新闻价值的挖掘和呈现。
会议新闻最容易写成领导人排序的名录,让读者厌烦。记者应该将会议看成是出新闻的地方,是新闻的由头或来源。会议的形式是次要的,谁参加这个会议、在什么地方召开会议也不是最重要的,会议报道的重点是有新闻价值的会议内容,而不是会议本身。[1]记者应该将注意力放到会议内容上,去抓有新闻价值的会议内容要点。《人民日报》改版后的会议报道就特别注意了这一点。
2013年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2013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这篇会议新闻仅仅将会议当成了新闻报道的由头,重点抓取了“2013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进行报道,这种报道思路是正确的,它使得稿件与全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更加贴近群众生活,也自然容易引起相关读者更多的关注。
3.工作与典型报道悄然发生变化
工作报道刊发的比例由2012年的8.8%降至改版后的6.2%,2013年1月上旬没有刊登典型报道,而改版前同期却刊登了6篇稿件,改版前后的变化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工作报道主要是分析实际工作中创造的经验和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以指导实际工作;典型报道是对单位或个人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所作的系统报道,其作用是通过典型指导一般,带动全局。工作与典型报道贯穿于中共党报实践的历史过程,发挥过积极的宣传作用。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工作与典型报道写作思路老套,一味地听命于宣传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新闻传播规律,让读者厌烦。
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改进工作与典型报道的写作技术,摒弃拙劣的、过时的宣传套路,更多地依据新闻规律,客观地加以报道,而不是充满宣传腔调地说教,这样的报道才能够为读者喜闻乐见。《人民日报》新年改版后,工作与典型报道适度减少了刊登篇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报纸宣传味过于浓郁的状况,它是党报新闻业务改进的一个体现。
二、哪类稿件增加了
整体上看,改版后经济、民生、批评、国际类新闻稿件增加明显。这类稿件2012年刊登13篇,占比19%;2013年刊登52篇,占比54%。另外,评论、体育稿件有所增加,但不明显。
1.经济报道占比增加到17.7%
经济报道改版前后刊发的数量有了显著变化。研究样本中,2012年1月上旬仅刊发3篇经济报道,2013年同期刊发经济报道却高达17篇,平均每天发表经济新闻接近两篇,经济类报道占比也由2012年的4.4%提高到2013年的17.7%。
改版后,经济新闻开始占据头版重要位置,如1月2日报眼刊发两篇报道《经济温和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上海机场跃升世界级行列》,1月3日头条刊发《可再生能源我国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等。与一些政治类新闻相比,这些经济类报道内容充实,注重新闻价值的呈现,克服了套话问题,新闻性和可读性很强。
2.批评报道成为亮点
2013年1月,前10天头版刊登的批评报道共有5篇,平均每两天刊登一篇批评性报道;而2012年同期头版没有刊登批评报道。分析发现,《人民日报》改版后刊登的批评报道无论在数量还是在批评强度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批评报道成为《人民日报》新年改版的一个亮点。
例如,2013年1月3日《追问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1月4日《治理污染多花数亿 闹市地块荒废8年 武汉赫山无奈“解毒”代价高昂 今天的生产场地不能再成为明天的污染场地》;1月5日《无锡鸿山街道违反“八项规定”精神 80余名干部飞赴厦门开务虚会 4天行程,开会不到5小时》;1月7日《兰考弃婴火灾遇难事件后 民政部门采访记》,等等。从这些报道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出《人民日报》改版后的批评力度。
3.民生、国际新闻增多
统计显示,研究样本中2012年1月上旬刊登民生新闻10篇,2013年同期刊登民生新闻25篇,民生新闻所占比例也相应地上升到26%。
改版后刊登的不少民生新闻可读性强,贴近群众生活实际。如1月4日《“抢黄灯”处罚引热议》,1月6日《6省份试行社保基金社会监督》、《公交“一卡通”有望异地刷卡》、《长沙:市民给警车“贴条”》,1月8日《春运首日火车票开始发售》、《故宫试行周一“歇”半天》等。这些新闻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另外,国际新闻刊发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了。研究样本中,2012年1月上旬的《人民日报》头版中没有刊发国际新闻,而2013年1月1日改版后却刊登了5篇,占比提高到5.2%。研究样本中刊发的国际新闻可读性较强,加之新闻事实本身具有影响力、重要性和相关性,也比较容易受到国人的关注。
三、稿件篇幅与可读性的变化
1.稿件篇幅明显变短
《人民日报》改版后,稿件篇幅从整体上缩短了,这从刊登篇数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2012年前10日,头版共刊登稿件68篇,而2013年同期刊登稿件为96篇,增加了28篇,增加比率达到41%。在报纸版面大小未变的前提下,稿件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稿件篇幅整体上在变短。
稿件变短了,语言表述得更为简洁有力,传递信息的效率就得到了提高,读者阅读稿件也相应轻松了。稿件篇幅的缩短看似是形式问题,但更是一个思想问题,它反映了媒体运营者深层理念的变化。稿件篇幅的缩短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这是新闻业务改革的一个伟大的胜利。
2.新闻可读性增强
改版后,虽然个别稿件还存在一些宣传味道过于浓郁的问题,但整体上看,稿件的可读性还是增强了不少。可读性的增强主要与以下方面的改进有关:
首先,稿件类别比例的变化对可读性产生了积极影响。党报在长期的宣传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条条框框,新闻的礼仪化现象很容易出现在政治新闻、会议报道中,大政治类新闻非常容易被写得枯燥乏味。《人民日报》新年改版后,减少了大政治类新闻的刊登比例,这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一条可行路径。
在减少大政治类新闻的同时,《人民日报》经济新闻、民生新闻、批评报道、国际新闻等类别的稿件刊登数量却增加了很多。记者在撰写这类稿件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新闻价值的体现,因此,相对来讲,这类稿件的撰写更多地遵循了新闻规律,可读性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其次,改版本身对改进文风的强调直接促进了稿件可读性的增强。这次改版,《人民日报》强调“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亲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读性可视性,千方百计方便读者,实实在在服务读者”。[2]从刊发稿件的阅读效果来看,改进文风的理念和要求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比较注重采用图片与图表进行报道,增强了阅读的效果。例如,1月10日的两篇稿件分别使用了图片和图表报道新闻:《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2013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一文配发了《企业养老金实现“九连增”》柱状图,形象地反映了企业养老金连年递增的情况;《2013年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开幕 “智能生活”触手可及中国知名厂商展示新产品》配发了新闻图片,可视性效果明显,增强了视觉冲击力,缓解了读者阅读文字的压力。
四、是什么原因推动了新年改版
1.政治动因:新领导人新政的需要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领航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也随之诞生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特别强调了执政为民和反腐败的决心,传达了注重解决问题的务实精神。《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作为党的喉舌,它必然要反映中共高层的执政理念,贯彻新的领导人的指示精神,因此,《人民日报》改版也是中共新的领导人新政的需要。
另外,中央对于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党媒改革发展是十分关注的。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十八大报告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这些提法是非常新颖的,反映了中央在发展文化传播业方面的新思维、新要求。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并一直在推进文化改革,《人民日报》新闻业务的改进也是中央期望、关注和推动的一个目标。
《人民日报》新年改版后第17天,也就是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来到人民日报社调研。他强调,要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这条主线,坚持正确导向,创新报道,改进文风,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民日报要走在改进文风的前头,坚持不懈地改、扎实有效地改,当好排头兵。要倡导有个性、有特色的语言风格,增强文字的亲和力和表现力,让文章更加耐读耐看。[3]刘奇葆的这些讲话反映了中共中央对《人民日报》新年改版的指导精神和要求。
2.市场动因: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
《人民日报》的改版也是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改版,《人民日报》更大程度上遵循新闻规律办报,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优化了稿件结构,从而吸引了更多的读者阅读报纸,进一步稳固了报纸读者群。
随着新闻改革向纵深推进,党报的一些垄断资源正在被逐步消解,党报长期积累起来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也在发生流变和贬值,各家报纸都可以站在同一起点获取信息,党报的影响力已经受到了挑战。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改革是党报惟一的出路,也只有通过改革,党报才能重获新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占据主流媒体的位置。
长期以来,党报充斥着令人厌烦的套话和枯燥的会议新闻,它的很多报道没有按照新闻采写规律办事,没有考虑读者的要求,尽管报道里面充斥着很多感情色彩浓烈的形容词,但是却没有丝毫的冲击力,这很值得反思。因循守旧地报道新闻是愚蠢的行径,最终必将损害党的新闻事业。这样的报道不但不能起到宣传教化的作用,更为可怕的是,将导致党报失去更多的读者。
《人民日报》虽然有一个可观的发行量,但这样的发行量并不一定能够说明党报的影响力,也不能说明其市场竞争力。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看,《人民日报》这次改版也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通过改版,《人民日报》提升了新闻报道质量,得到了读者的欢迎,赢得了更大、更稳固的市场份额。我们期盼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所有党媒能够更大程度地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运营新闻媒体。这既是党媒发展之福,也是人民之福。
注释:
[1] 刘冰:《新闻报道写作:理论、方法与技术》第206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2] 《刘奇葆人民日报社调研 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见《人民日报》2013年1月18日。
[3] 《刘奇葆人民日报社调研 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见《人民日报》2013年1月18日。
(甘险峰,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 冰,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唐山学院新闻学副教授)
来源:《媒体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