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播海霞:播音是我的最爱 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2017年01月16日06:2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海霞,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曾任中央电视台一套《早间新闻》《晚间新闻》《现在播报》主播,2007年12月起主持《新闻联播》。日前,央视总编室微信公众号“CCTV看点”日前刊发文章,揭秘了海霞与播音工作的缘分。

“海霞”不是她的艺名,她解释:我姓海,叫海霞。出生在郑州的一个回族家庭,从小就多才多艺。高二,她刚好赶上三届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大赛并且获得了“三连冠”。1989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她的成长与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相伴,《晚间新闻》改版,《早间新闻》改版,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建国50周年阅兵式,都有她的参与。

2007年12月6日,海霞首次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亮相,与她搭档的是《新闻联播》资深男主播罗京。

喜欢播音

海霞说,母亲对她专业方面的影响很大。“她给我非常好的环境,怎么感受中国的汉语言文化的这种美。他是位老师,普通话、朗诵非常好。她希望把她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教给我,让我也能体会、接受这种美,同时也能用这种美来打动自己、感染周围的人。母亲对我从小严厉要求,小时候说话嗲声嗲气,她会努力地纠正,教导我如何说话大方。”

海霞第一次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是在刚上小学之时,“我参加省里的比赛,朗诵《小红马的遭遇》,妈妈教我怎么娓娓道来,那时候对美的感觉还不是很强烈,就是觉得好玩。”

“后来再大一点,五年级,有一篇文章是《我爱故乡的杨梅》,母亲告诉我要自己去感受,你要自己先感受到才能让别人感受到,就像你已经品尝到杨梅酸酸的、甜甜的味道,哎呀,口水都流出来了”,海霞说到这时,陶醉的表情、自然的描述,感染得我像刚刚吃过杨梅一般。

“我渐渐体会到,看到的字其实是有感觉的,通过语言的形象描述来再现具体的物体,看起来什么样,闻起来什么样,尝起来什么样。当别人通过我的表述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我的感觉是很幸福的。原来不是老说吗,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海霞动情地讲着,周围几位同事听得入迷。

电视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她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读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的研究生,现攻读北师大影视学博士学位,无论是艺术还是影视使海霞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新闻播音工作,“它给我提供更宽广的思路,我们现在一直在谈播新闻是一种信息传达的手段和方法,像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就是信息,其实信息不仅仅是传达这个内容本身,我们在播报新闻的时候,也给观众传达一种美的信息,观众不仅看到了新闻的内容,也会生发赏心悦目之感。审美的情趣和愉悦无时不在,大家对美有一种向往。而且中国人对美的向往(感受)与西方人不同。审美有民族性,我研究的是这个方面。”

“播音是我的最爱”

“播音是我的最爱,工作以后,感觉越来越强烈,在接手《现在播报》之前,我已经做了快7年的新闻播音,认识我的人说我属于竞赛型,到比赛场上就很兴奋。做节目的时候往往是我状态最好,也是最兴奋的时候,所以我感觉这份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关于海霞为电视而生的论调,海霞说“有点言过其实了,但我非常喜欢电视这份感觉。电视是年轻人做的行业,每天都有新人进来,有新鲜血液加入,对我来说有种竞赛的感觉。我喜欢跟自己竞争,跟时间竞争。

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推荐阅读

年终策划:2016传媒新规知多少
   2016年,我国发布、出台和通过了不少有关传媒的法规、通知及规定,人民网传媒频道一一为您进行梳理,看看大银幕、小荧屏、广播、互联网及移动端等会有哪些新变化。
【详细】年终策划:2016传媒新规知多少    2016年,我国发布、出台和通过了不少有关传媒的法规、通知及规定,人民网传媒频道一一为您进行梳理,看看大银幕、小荧屏、广播、互联网及移动端等会有哪些新变化。 【详细】

迎第十七个记者节 看优秀新闻人炼成记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中国最高新闻奖项获得者,通过数据和事迹,为您揭秘优秀新闻人修炼之路。
【详细】迎第十七个记者节 看优秀新闻人炼成记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中国最高新闻奖项获得者,通过数据和事迹,为您揭秘优秀新闻人修炼之路。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