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转换与文化意义嬗变【3】
——以《归来》的电影改编为言说中心
三、电影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再塑造
电影《归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改编,最为彻底的就是陆焉识的女儿丹丹了。电影将陆焉识的后代简化为丹丹一个人,并且将丹丹不再塑造为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而是一个跳芭蕾舞的女孩,仔细解析就会发现,导演对丹丹形象的刻意改编,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和意义深度。美国银幕剧作大师罗伯特·麦基曾经这样论述电影中的人物塑造问题,“人物真相只有当一个人在压力之下作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该选择便越真实的表达了人物的本性”[3]。丹丹就是在多重压力之下出场的,丹丹的行为选择,让我们看到一个精彩、多维的人物形象。社会非理性力量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透过她的言行举止清晰地表露了出来。
电影对人物职业和身份的改编仍然是为了淡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探讨,使电影紧紧围绕着陆冯之间的爱情主题来展开。在电影中被简化了的时代背景,通过丹丹的身份表现了出来。丹丹是一个有着强烈革命精神的小青年,就像她在舞台中展示的样板戏人物那样,争强好胜,充满斗志。为了实现她的革命理想,为了获取跳《红色娘子军》吴清华的资格,她不惜告发父亲,阻止父母相见。政治诱导使狂热中的青年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丹丹的这些行为就是迎合了外部环境对她的塑造。
丹丹成为电影中最具戏剧性的人物,在电影一开场就推动了电影的矛盾冲突,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她积极地和父亲划清界限,她将自己置于革命队伍当中,努力实现她的革命理想,对吴清华角色不惜代价的争夺就是明证。矛盾冲突对电影至关重要,丹丹作为电影中父母爱情的对抗性力量,她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社会塑造着人,丹丹和父亲的对抗是革命者与被革命者间的对抗,这种对抗凌驾于亲情之上,是特殊时期阶级斗争路线的极致化表现。丹丹和父亲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电影中最令人紧张的戏份,这种冲突破坏了和谐,使得父母相聚的理想有了不协调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又恰是电影动人心魄、扣人心弦之处。“戏剧的运动是由一系列平衡状态的变化来推动进行的,平衡状态的任何一次变化就构成一个动作”[4]。丹丹是时代的缩影,通过丹丹内心对历史的感应,原著中庞大的社会、历史性内涵,得以用生动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电影中,丹丹的革命理想最终破灭,她不再跳芭蕾舞,而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电影意指“归来”,不仅是指陆焉识等一批被迫害的知识分子的归来,更为深刻的是指疯狂年代中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也终将面临人性复归。丹丹要做的不仅是告别狂热革命,回归平淡生活,还有对父亲的忏悔。父亲归来后,丹丹积极帮助父亲一起恢复母亲的记忆,让母亲接受父亲。在这里,丹丹这一人物形象已经不再是一种对抗性力量,而成为辅助性力量,她成为支持和见证父母爱情的人物。丹丹形象的戏剧性,在于她并非是静止的类型人物,而是一个成长的角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电影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还能在叙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从背叛和反抗父亲,迎合非理性的革命力量,到理性面对社会、承担责任、独立生活,丹丹形象实现了角色的成长,出现了深刻的转型。丹丹形象代表了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成长,她并非单面的,而是多维的,她不是静态稳固的,而是成长变化的。她性格和行为中的矛盾紧紧锁定了观众的注意力,成为电影中非常出彩的人物形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