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转换与文化意义嬗变【4】
——以《归来》的电影改编为言说中心
四、媒介转换与文化意义变迁
电影《归来》借助了文学作品的框架,实现了电影对文学的图像化转化。通过改编文学作品叙述结构、叙述方式,以及重塑主要人物形象,成功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电影将深重的社会历史隐藏在后台,而将通俗的爱情主题推向前台,这种简化和修改主要基于电影的媒介特征,情感生活的图像化表现要比社会历史的图像化表现容易、形象得多。作为文化商品的电影,市场因素是电影作品必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回避沉重,从人性的角度入手,通过普通人的情感话题来感染观众,这种将沉重社会主题所进行的软化和人性化置换,是当下电影为了获得市场所普遍追求的标准。
电影将小说内容简化为“归来”的主题,围绕一个“归”字,结构整部电影。“归来”的主题既具有浓厚的情感,易于感染观众,实现良好的观影效果,同时这一主题也适宜在电影有限的时间中展开表现。电影的结构需要对冲突、矛盾做出集中、凝炼的表现,因此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与事件的复杂性,在电影中被大幅度的删减了。从媒介的性质上来看,文学作品是冷媒介,冷媒介因为信息的清晰度不高,需要人的深度卷入和冷静思考。因此小说《陆犯焉识》的主题主要在于凸显作为知识分子陆焉识命途多舛的一生,借助对文字的细心体会和冷静的理性认识,使读者对社会、历史、人性做出认识和评判,冷媒介提供的是严肃的、凝重的情感。而作为热媒介的电影,逼真的画面使得电影能够提供高清晰度的信息,无需人的过度参与就可以对信息内容做出认识,欣赏电影的过程,不需要过多的理性认识,所以《归来》回避了宏大的社会历史,而着重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亲情故事,电影提供的主要是娱乐文化,而非有深度的严肃文化。基于对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媒介特征的区别,也可以看出,媒介的转换,必然带来文本意义的变迁。
电影和文学是互生的关系。文学为电影提供养料,而电影能够为文学的传播插上翅膀。不论是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变迁之下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还是电影对爱情、亲情的表现,这两部艺术文本都具有各自的审美价值,具备各自的艺术真实。《归来》作为小说《陆犯焉识》的图像化转化,延伸和扩展了文学的影响力,虽与原著精神共通,但已经属于不同的表意体系。电影《归来》画面精致而纯净,情节紧凑而自然,悬念设置合理而巧妙,主题细腻而温婉,实现了电影媒介对文学故事形象化、直观化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法)杰拉尔·日奈特.论叙事文话语——方法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494.
[2] (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9:146.
[3]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2001:118.
[4] (美)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214.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