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副总编辑韩榕华。摄影/于凯
人民网呼和浩特7月1日电(记者 燕帅 宋心蕊) 2017(第二届)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媒体融合研讨会今天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国日报网副总编辑韩榕华在研讨会上做了主旨演讲。以下为全文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中国日报的融合发展实践,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认为媒体无论怎么融合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优质的内容尤其是产品化的内容,依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稀缺品,我们定位也很清晰,就是始终围绕国际传播做文章。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国日报的发展实践,由于是实践所以我会引用今年两会的报道作为案例配合。
关于流程再造的问题,我们在2014年完成中央厨房建设,组织架构和空间平台架构与各家大同小异。今年我们强化了中央厨房工作平台的作用,两会期间分别由白班、晚班副总编辑统筹两会全媒体报道各项事宜,各部门、各平台互相互通。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采写的素材第一时间传到报社的稿库,由不同编辑及时处理成适合不同平台的成品,实现一次采集,多次深层发布。同时,我们依托中国日报纽约、伦敦、香港海外三总部,形成7×24小时的全媒体运作。目前为止,中国日报融媒体每天生产200篇以上原创作品。与此同时,每天的海外转引篇次达到230次以上,迄今为止,目前中国日报全球的全媒体用户数是5000万,这里包含了中国日报在全球的发行量PC端、客户端。
流程跑顺了以后,我们发现产品不是问题,由于有了跨部门的资源整合,可视化、交互产品的产量增加了。比如说在两会期间,我们共制作了包含H5、信息化图表等在内的融合的新闻产品。这是习近平系列讲话的解读可视化作品。
这个是我们跟大数据专业机构合作定制的新闻产品,我们将海量的两会话题跟政府工作报告的全本进行信息化处理,完善了后台算法以后加入了动画、触感交互等元素,建立跟用户的有效连接,让读者在选择了自己关注的话题和关键字以后,能生成一个定制的报告,每位访问者都能获得一个量身定制的信息访问体验。这个是我们为文化部网站以及国务院新闻客户端制作两会期间的创意H5。
回到本次论坛的主题,关于找准定位这个问题,我们定位就是“外字当头”,包括国际政要、海外网友、国际智库、外媒、中国日报外籍记者。今年围绕“外”字我们做了以下的文章,包括这些数据,其中有一个融媒体问答产品“海外问两会”,我们打通了报纸、网站、移动端,两会期间我们开展了海外人士最关注两会话题的调查为依据,精选了十个问题,由我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上会,报纸专版每天刊发代表委员对这些问题的回应,网站每期制作单独的交互页面,引入讨论在线、评论等功能,移动端根据这些内容制作H5的页面,专栏推出了比如像如何简化签证审批流程、吸引海外流程、中国经济转型是否会影响境外贸易等等产品,通过参与式、进入式的交互,拉近了跟海外用户的距离。我们还利用中国日报网自己的外籍记者做文章,这位英国小哥去年跑两会的时候已经小有名声,今年3月3日我报推出了微视频,英国小哥再次穿越看两会,这次好像掉入了巨人国。这有一个视频,我播放一下。(播放视频)
在这4分钟的视频里,利用各种技术的调度安排下,记者化身成一个小人在桌子上跳来跳去,结合两会的关键词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不平凡经历,这个视频播放量达到5000万次,获得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做了重点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数百家媒体都进行了广泛的转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播到这里,详细内容可以去搜索我们的中国日报。
今年的5月8日到12日期间,中国日报移动客户端以及海内外社交媒体帐号推出了五集系列报道“艾瑞克讲睡前的故事”,我们的外籍记者艾瑞克,每天讲一集睡前故事,用童趣的问答深入浅出地介绍“一带一路”的相关情况,吸引了海内外2200多万网友的观看。我们在海外推广的时候有一些“脸谱”的网友在该视频下方留言,说这个视频生动有趣,扭转了他们以前对“一带一路”片面的认识,我们觉得作为外宣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第四,关于议程设置,我想用一个案例讲一讲中国日报怎么用融媒体手段进行的议程设置。我们借助一个美国癌症男孩想在中国出名的线索,进行了一次有情怀、有温度的议程设置,这是整个流程,发现线索、形成方案、移动优先、报纸跟进、网站出击,最终影响西方主流媒体。去年1月13号我报通过社交媒体发现美国男孩多利安,他临终前许愿说希望在中国出名,媒体发布了这个美国男孩临终前只想在中国出名,你愿意帮他吗的新闻,引起网友强烈反响,随后我报“脸谱”帐号跟踪刊发了中国网友的拍照支持多利安的图片,1月14日我报又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中国网友帮助美国癌症男孩实现梦想的报道,这个报道成功被BBC、CNN、华盛顿邮报等西方媒体关注,最终成为国际性的议题,很好地展示了中国价值以及中国网友的良好形象。今天的汇报就是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