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庆祝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访谈”之二

【组图】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颜世贵做客人民网【3】

2018年05月23日10:38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1979年,湖南郴州临武县童子村村民给人民日报写信,请求派记者去看看

 

接到来信实地采访

写内参解决群众吃水难题

主持人:这是一件事情。还有一个是针对您当时在湖南郴州临武县童子村的报道,帮当地老百姓改变了他们命运的典型事件。因为您常说,记者不仅仅应该报道事件,还要去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湖南童子村的事件,给老百姓解决问题的事件之后,会有一些新的感触吗?

颜世贵:事情是这样的。1979年,人民日报接到一封群众来信,要求人民日报派记者去看看他们。这是个邀请信,没有说解决问题。都是老百姓自己按上手印的。还有告诉我们,记者来,怎么走,保证记者安全。接到这个信以后,领导派我和欧庆林两个人去,我们比较年轻。当时领导就说你们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后来我们雷厉风行,赶快买票,买的坐票,从北京到郴州坐了40多个小时,下来以后我们就打听,先住下来,问地区招待所在哪里?住下来两点钟了,到第二天,跟地委说了一下,我们开了一个座谈会。但是我们不敢讲收到一封群众来信。我们就说想来问问,最近这段时间,郴州地区怎么样?特别是农村里怎么样。

主持人:你们要亮明身份吗?

颜世贵:身份要亮明。过去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必须有介绍信的,他知道我们是记者。就跟我们讲,这两年干旱,临武县那里是山区,条件更不好,后来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大概群众开始困难了,不是其他的问题。后来我们从郴州坐车子到了临武县,也有二三百里路,去了把这个情况一说,又开了一个座谈会,县里很重视,县长都来了,就讲这两年天气不好,干旱、缺水,很困难,后来我们说到童子村这一带,他认为情况最差,最差的就是他们。后来就到公社,到了公社,让他们谈谈情况。公社在的地方条件很差,是一个破庙,庙里办公,没有地方。招待我们的开水是人家小伙子从两三里地挑过来的,一担水一毛钱、两毛钱,人家还不挑呢,后来把情况一讲,最困难的就是童子村,童子村是一个自然村,山坳子里面,这个村有三个生产队,大概一百多户人家,五百多口人,产粮没有多少,1977年口粮才人均320斤,人均收入400多元,这两年都是二百多斤,又少了,收入只有35块钱,我们一听这么差劲。这个时候天太晚了,当时县长也跟着我们,县里报道组、宣传部长、公社书记、社长全跟着,后来我们提出来,我们到村里去看看,那个公社离村还有十几里路,都是山路,带着手电筒。我们提出来,他们不好说什么。因为记者没到他们那里去过。去了后,家家户户收工都回来,就做饭、吃饭。因为也没有电灯,后来一家家敲门,家里的灯昏暗得很,我们带着手电筒看看,吃得很简单,地瓜叶子,还有稀的东西,也没有菜,都是辣椒之类的东西。穿得也不多,小孩子们蹲在火盆边烤烤火,家里的床破破烂烂,没有什么东西,当时看到心里挺难受的,我们一家一家走,县长跟我们走,县长一句话没说,他没想到老百姓的生活那么困难。

什么原因呢?最主要的就是没有水。没有水这么穷。他们家里一盆水要用好几次,洗脸、做菜,最后不能倒。节约到这种程度。是水的问题,相当穷。第二天我们开座谈会,县长来以后,赶快跟县里有关部门打电话,让他们过来研究,我估计他们也没有来过。第二天开会讨论,一开会一明确就是水的问题。他那个地方,喀斯特地形,老百姓吃水怎么办?原来吃的山塘下游的水,不太干净,但是有水,干旱的时候,塘里没有水了,就派人基本上要到几里路以外挑水,一天走几趟,他们工夫就用在这个上面。

主持人:没有水,他们生产生活没有办法开展。

颜世贵:庄稼没法收。去了以后很清楚就是水的问题,这个水的问题不是现在的问题,一直以来的问题。这个问题挺大的。我们开了座谈会,就清楚了,清楚以后,我跟同事说咱们两个能不能帮帮人家。当时我在人家家里走的时候,都要流眼泪。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我也是农村人,但是我没有见过像这样的。我们两个再来研究,没有马上走,后来他们反映,一个是他们附近也是有水源的,一个在他们西边,有几里路远的山坡上,那个引过来要费很大工夫,这个工程太大。还有一个就是在他们附近有一条河,水很清,流量很大,但是被三十里远的一个锡矿污染到了,上游排的废水和废渣到了这个湖里,庄稼都不能长。后来我们一听,又到了矿上去调查,了解情况,到底是怎样?我们提出来,你们生产不能污染下游,要想办法解决。回到北京以后,我把情况简单写了一下,跟领导报告了一下,他就批了几个字。就是值得提倡,记者不光要写稿,还要做实际工作。后来我们写了一篇内参,李先念批的,那个影响大,省市都重视起来了。最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后来派工程队下去了,矿里也参加,上面拨款拨了不少钱,当地老百姓喝上了水。特别感动。他们为什么叫童子村呢?他们山边有五个巨石,其中立在中间的一个很高,是一个大的,旁边是四个小的,弯腰环抱大的,他们起个名叫童子朝拜。因为当地有一个说法,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缺水,希望有一个能人,能够在一片干裂的土地上点化一下,能够出现甘泉哗哗流出来,使老百姓有水吃。这个童子村也从这里得名的。有水吃了以后,村民后来寄了一个锦旗给人民日报,上面有八个字:时代楷模、人民喉舌。

26年后,我又去了童子村看看,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我看到家家有自来水,我进了村子,放鞭炮,欢迎记者来,在门庭贴着对联,把我们两个记者的名字嵌在里面。横批是感谢政府和记者。这个主要是人民日报,我记者只是调查,没有人民日报支持,解决不了的。我一直很感动,现在还和童子村的村民有联系。

2005年,童子村支部书记门口贴对联欢迎记者26年后再访童子村

2005年在童子村接受采访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