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真实、历史观——对外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三点体会

熊蕾

2018年08月02日08:53  来源:对外传播
 

我开始从事对外新闻工作,正值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可以说,对国外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贯穿了我新闻职业生涯的始终。如何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和把控的点很多。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仅谈三点体会。

亲和

2014年秋,我应邀和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一起去尼泊尔参加一个学术活动,主题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尼泊尔的影响”。李希光教授作为主讲,以《习近平的新中国唤醒世界》为题,高屋建瓴,非常宏观也非常全面地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指出发展中国家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而不能照搬西方。从“四个自信”到“一带一路”,李教授发言的内容非常丰富,很有说服力,深受尼方听众好评。听众中不少是国会议员、大学教授和各界学者。

在这样丰富宏观的报告之后,我还能讲什么呢?

我认为,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对国外的影响,具体到这次学术活动就是对尼泊尔的影响,可以像李希光教授那样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即某个侧面切入。结合我2009年第一次去尼泊尔旅游的经历,我就从这个角度讲了中国的发展使日益增多的中国普通老百姓走进尼泊尔,从而使两国人民切实增进了感情和了解。

选择这样的角度,当然还需要有大背景和扎实的数据来支撑。这样的数据并不难找:中国政府2000年将尼泊尔列入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的17个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之一,在2009年我第一次去尼泊尔旅游的那一年,尼泊尔接待了1.9万中国游客。4年后的2013年,前往尼泊尔旅游的中国游客增长到10.9万人次。而2014年前6个月,尼泊尔就已经接待了5.1万中国游客,同比增长22.41%。同时中国飞往尼泊尔的航班也从每周14班增加到56班。

不容回避,自费前往欧美的中国游客要比去尼泊尔的多很多。但同样不容回避的是,去欧美的中国人中有不少是去留学或帮子女照顾孩子,而前往尼泊尔的绝大多数是单纯观光或度假。更有意思的是,我在国内一家著名的自由行攻略网站上发现,驴友谈旅行经历和体会的网页,尼泊尔和美国相当,都是100多页。不少谈尼泊尔旅行经历的网文点击量都在2万到9万次,并不比谈美国游历的网文少。很多网友是一去再去。他们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网文,充满对尼泊尔的赞美——不仅赞美这个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国度的自然人文景观,更赞美那里淳朴热情的人民。许多网友说,尼泊尔之行纠正了他们以往对这个国家的刻板印象,丰富了他们对尼泊尔的认知,更使他们爱上了那里的老百姓。

中国游客通过旅行对一个国家和那里的人民获得的了解、兴趣和感情,并不在任何官方的统计范畴。但是官方统计不包括在内的这些,却弥足珍贵。

中国公民自费前往尼泊尔这类国家,印证了中国旅游的发展,而这个发展确实与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息息相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均GDP不足100美元,改革开放之初虽增加到200美元,却远达不到公民个人自费出境旅游的水平。直到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我们才看到国人在国内旅游的激增和出境游的开端。200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公民出境游人数从2003年的2000万人次猛增到4584万人次。到2014年已经突破了1亿人次。这些游客对当地经济的促进显而易见,而他们通过旅游对这些国家增进了解和情感,更是一种无形资产,特别是对尼泊尔这样并无很多余力在海外推介自己的欠发达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和中国老百姓共同分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这样微观地从一个侧面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尼泊尔朋友也很认可。他们对我说,这样的介绍具体直观,很亲和。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振兴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必然不同于老牌发达国家。我们在宏观层面推介“中国梦”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从微观层面捕捉那些鲜活生动的实例,以亲和的方式让人感受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有益于中国,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70年,25541期,25541个日夜,人民日报与党和人民风雨兼程、一路相伴,一同走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进更加昂扬的新时代。
【详细】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70年,25541期,25541个日夜,人民日报与党和人民风雨兼程、一路相伴,一同走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进更加昂扬的新时代。 【详细】

2018(第三届)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
  2018(第三届)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暨全国党报网站总编辑看天津活动6月20日在天津市举行,主题为“媒体融合:宣传新时代 拥抱新时代”。
【详细】2018(第三届)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   2018(第三届)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暨全国党报网站总编辑看天津活动6月20日在天津市举行,主题为“媒体融合:宣传新时代 拥抱新时代”。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