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类综艺节目可持续创新策略研究【3】
——以《中华好诗词》为例
三、诗词类综艺节目可持续创新策略
《中华好诗词》已经连播六季,较早的将大众的视野转向中华古典文化方向,对于存在的发展瓶颈,河北卫视作为一个省级卫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如何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创新呢?
(一)寓教于乐,实现内容有效传播
1.文化层面:深挖诗词内涵
《中华好诗词》围绕“诗词”这一主题,对典故、常识、历史故事进行多角度展开,但是诗词内容的意境与意蕴之美涉及太少,缺少审美趣味。如何改变碎片化的内容传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呢?首先,诗词与汉字不同,诗词有作者创作风格、创作社会背景、当时情境、用词典故以及用字的巧妙等内在角度。着力点应在于诗词本身,多挖掘诗词深层次的内涵。其次,深挖诗词内涵对于受众而言,内容的拓展性加强了观众的知识量,便于对诗词的理解记忆。最后,笔者认为可以在“诗词+”做文章,将诗词与现代化声光电技术相联系,例如:当提到李白的诗句,可以用现代化声光电塑造云雾缭绕的气氛,增加现场感。当涉及苏轼时,用技术形成大气磅礴气势,营造出更浓厚的诗词意境。要尽可能的多挖掘其审美价值,实现内容传播最大化。
2.教育层面:建立系统化诗词库
《中华好诗词》作为一个寓教于乐的诗词类节目,实现其教育性的重要策略就是建立科学系统的诗词库,形成自己的教育系统。从单一独立的诗词出发,尽力在节目中实现一首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整季节目或某期节目设定主题,对新手更具有挑战和趣味性,对观众来说,更有助于记忆和理解,不至于总是一知半解。比如,主题大类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边塞诗、爱情诗、送别诗、行旅诗等,除了大主题的系统划分外,也可以用某个字或词作为主题,以此实现系统化的诗词库。
3.娱乐层面:平衡娱乐与文化之间的度
“文化为核,娱乐为壳”将传统文化节目娱乐化,但是要注重“文化为体,娱乐为用”,把握好文化与娱乐之间的度,诗词类综艺节目应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核心,巧妙的与现代娱乐形式相结合。首先,不能为了过分迎合大众胃口,而失去节目本质意义,在《中华好诗词》的浓重明星角色安排,因为明星的名气不够大,在节目宣传上并没有那么明显,可以适当邀请一线当红明星,凸显明星优秀的内在。其次,除了明星角色形式安排上,要有自己的节目创新形式,虽然前几季节目形式也在不断革新,增设题型样式,“大学季”中模仿《中国好声音》选择导师制,但这些都立于模仿基础上的创新,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节目形式。
(二)实现传受一体,获取更好传播效果
对于电视媒体互动局限性,可以在节目录制前发起话题互动,将新媒体平台互动的有效反馈信息以字幕形式呈现在节目上。其次,场内观众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参与互动,比如参与选手遇到不会的题目有一次向现场观众进行求助的机会,对于答对题的现场观众有小礼品赠送。“传受一体”的互动可以增加观众观看节目热情,受众不再仅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即时高效的互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更好的传播效果才能使节目更好的发展。
(三)拓展营销渠道,争取利益最大化
我们知道目前传统电视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广告,诗词类节目也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谈洽合作赞助商,选择合适的广告品牌,最好符合诗词类节目播出的广告形式,如一些诗书销售平台、书画推广等。诗词类综艺节目还要拓宽节目产业链,在App的推广上可以借鉴火山小视频软件,与广告品牌合作,对游戏获胜者有奖金、购书代金券或礼物赠送等。其次,利用节目内容做一些周边产品,题库及解析套书、日历、书签等。也可以专一合作某个线上平台,提前预告下期悬念花絮,商谈独家播放的优势。
四、结 语
《中华好诗词》从2013年播出到现在一直秉承发扬优秀文化,实现文化节目的社会价值。对于我们观众而言,也应该坚守文化自信。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需要我们去传承,更需要我们去创新。国家非遗歙砚技艺传承人王祖伟曾呼吁:“让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将传统文化实现产业化,让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7]。诗词类综艺节目如何将中华文化焕发新生,发出更强大的力量,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创新可持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麒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N].中国经济报,2017-12-15.
[2] 孙宝国.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J].现代传播,2007(4):61.
[3] 何学森.浅析电视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贴切性[J].电视研究,2013(5):19.
[4] 蔡雯.媒体融合呼唤内容革新[J].中国广播,2013(6).
[5] 张爱凤.加快构建原创文化节目的现代传播体系[J].电视研究,2018(2).
[6] 《人民日报》发文高度评价《中华好诗词》栏目[EB/OL]. http://tieba.baidu.com.
[7] 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EB/OL]. http://www.china.com.cn.
[8]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谢耕耘.新媒体与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 张爱凤.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J].现代传播,2017(5):85.
[11] 周笑盈.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创作与评论,2017(10):80.
[12] 柯丰云.诗词竞技类电视节目的文化价值传播研究[D].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