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类综艺节目可持续创新策略研究
——以《中华好诗词》为例
摘 要:自2013年文化类综艺节目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将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独特视角呈现,变成观众喜闻乐见的视听画面。连播六季的《中华好诗词》作为最早发展的诗词类节目,一直不断寻求创新突破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中华好诗词》为例展开,在分析该节目创新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其存在的发展瓶颈,并针对《中华好诗词》的内容、媒介和营销等瓶颈,依次提出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中华好诗词》;诗词类综艺;可持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6-0113-03
《中华好诗词》作为河北电视台2013年底自主创新的一档诗词类文化综艺节目,至今已经播出六个赛季。它尝试将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与现代娱乐媒体传播方式相融合,打造新型文化传播形式。之后,陕西卫视《唐诗风云会》、中央台《中国诗词大会》、东方卫视《诗书中华》、浙江卫视《向上吧!诗词》等诗词类文化综艺节目相继播出。《中华好诗词》作为诗词类综艺节目的“鼻祖”,曾荣获第24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文艺栏目提名荣誉,其许多创新发展之处是值得其他文化类节目学习借鉴的,但在连播六季之中也存在发展瓶颈,本文将对《中华好诗词》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一、诗词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经验
(一)坚守主流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需要我们统筹好‘古’与‘今’,同时关注中华文化的古韵新风。”他还明确指出“既要把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又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诗词类文化综艺节目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传承中华文化与新媒体平台传播相结合。其在内容上坚守我国主流文化价值选择,传承中华优秀诗词典故,传播优秀诗词文化。
《中华好诗词》在题目表现上多偏重于爱国、怀古、咏物、边塞、山水田园等类型,偏少于讽刺、爱情的题目。考察的诗人多是积极正面的人物,如:李白,杜甫,苏轼,杜牧等。在情感表达比较具有正能量的,苏轼的诗词多是气势磅礴,乐观豁达,杜甫表达爱国爱民情怀,李白诗风则是豪放飘逸……这些富含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诗词类节目上以非政治化的手段呈现出来,使更多观众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受到主流文化价值的影响,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坚持形态本土化,创新文化品牌
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也即由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气质和神韵构成的电视节目设计模板[2]。我国的电视节目形态一直在不断演变创新,经历着“文艺—综艺—文化+综艺”的发展过程。从早些年的歌舞曲艺,诗歌文坛到21世纪初“超男快女”,中国电视在不断的发展进步。进入2012年之后,中国电视节目开始走向从海外引入模式、购买版权、模仿制作,《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节目都是如此,我们一直进行“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
《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诗词类综艺节目在制作上坚持以中国本土的诗词文化为内容进行创新,不同与以往“韩范儿”“欧美风”的娱乐综艺节目内容,其不再局限于对海外综艺节目的本土化改造,而是根据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现状,受众实际需求制作出来的具有中国风味的创新型综艺节目。节目内容上不仅有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等诗词文化。节目场景设置也透露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赛场上以古色古香的背景墙为主,每个环节也以词语命名来呼应节目,例如心领神会、奇思妙想、孤注一掷等。《中华好诗词》着力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综艺节目,展现了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力量。
(三)坚持多样化探索,实现传播立体化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要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即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利用媒介融合,实现电视节目立体化传播。如果一档电视节目想要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仅仅依靠电视这一媒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力量是很微小的,应尽可能的将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传播渠道,实现立体化传播。《中华好诗词》在电视媒体传播文化的同时,加强探索多样的传播形式,建立立体化传播,设置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开发诗词App。《中华好诗词》官方微博粉丝数已达到158万,不定时更新一些内容,每逢节日还会有相关的主题内容发布,再加上与多个线上播放平台合作,在传播渠道实现了多样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