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8期

无人机“上帝视角”的媒介感官隐喻【2】

陈静
2018年10月18日09:2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隐喻的桥梁:视觉感官

技术实现的可能提供了人类视觉和头脑的兴奋点,上帝视角并非指上帝目光所及,其深层意涵是人类在技术的帮助下,成为新的上帝,拥有等同上帝的视角,在此视觉感官成为调动隐喻的中介。Clark (1973)认为, 人类的知觉特性与身体构造决定了我们同环境互动的方式及所获得的感知经验, 而隐喻映射正是建立于此经验基础之上[4]。视觉在身体感官的信息接收中扮演重要的作用。阿恩海姆认为:“视觉感知外物的方式与外部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一致的[5]。”无人机所拍摄的高空并非人们所感知的日常。因为普通视角和观看方式的视觉体验局限了我们对万物的看法,通过日常的视觉感受与经验累积人们才得以掌握对空间的判断。无人机的上帝视角增添了视觉认知的方式,提供了过去新闻缺乏的维度。无人机视频提供了多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人们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世界,获得全景拍摄,拓展了难以企及的宽度。

隐喻系统则来自观看者对上帝视角直观描述,它是视觉受冲击后的意识心像。在无人机上帝视角的新闻和网页中,一系列的形容词为主的语言结构频频出现,大疆的无人机群中,发帖和评论的爱好者们将其描述为一种惊奇的观感,“奇妙的”“完美的”“令人震惊的”“高端大气”等感叹性词汇说明“上帝视角”作为视觉维度激发的强烈共鸣,很难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只能表达出这种震撼的观感。

视觉在人类感官系统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历史上,哲学家柏拉图、康德都非常重视视听官感,神学背景的哲学家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在《视觉新论》和《人类知识原理》提出了 “存在即是被感知”。视知觉的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强调视觉思维对艺术创作、审美直觉的影响,现象学的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支持“世界就是我们感知的东西”。无人机拍摄提供了独特的视觉呈现,在上帝视角的视频新闻中,通过机器操控的飞行视野,受众作为身体被悬置,处于虚无状态的主体进入观看,与客观世界万物景象共存,找回了人与自然、世界万物的联系。对视觉知觉所呈现的奇观感的兴奋超越受众对拍摄和报道内容的关注,说明“上帝视角”以一种脱离常态的角度,成为帮助人们重新发现和感知周边世界的方式。

人类视觉研究发展与观看方式变化相伴随,视觉观看方式的变化常常因媒介特质引发,当视听媒介兴起,视觉的现代化便开始发生。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观看之道》原目的是通过他个人对观看的深刻见解帮助受众欣赏艺术品:证实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观看事物的方式总受到原有知识和信仰影响[6]。事实上,媒介每一次进步都是对人类感官的一次全新冲击。对媒介来说,以往观看方式会局限对新画面和角度的理解,突破、适应和转变需要漫长的适应期。人类的视觉始终在追求一种完全无束缚的视觉可能,为此,通过无人机技术展示的对上帝视角的追求,原因并非仅存在于视角层面,还存在于观看事物的维度和身体的限制。

我们通过无人机以“上帝视角”观看同时身体消失了,它似乎在画面观看瞬间以隐身法术获得了不可见性(invisibility),如同指环王那枚戒指使戴上它的人隐形、肉体消失和行为不受约束。无人机带给我们肉体的解放,人类远离沉重的肉身,借助这种拍摄景象,人们在身体参与情形下享受一种无拘束的视野变幻,而它过去只存在于神话和故事的想象空间中。“上帝视角”的隐喻源自媒体传达的仿真体验,这种视觉方式由时代特征与技术支持共同完成,它是技术时代无所不能的象征,拍摄传输的图像成为有力的证明。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