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8期

无人机“上帝视角”的媒介感官隐喻

陈静
2018年10月18日09:2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在Google中输入无人机和上帝视角两个关键词,会得到一系列的新闻标题:《上帝视角:无人机年度照片TOP12》《无人机上帝视角让摄影大开眼界》《无人机航拍之“上帝视角》《圆梦上帝视角·普通人玩儿航拍究竟有多难》等,显见的是,无人机拍摄与“上帝视角”(God’s perspective)难以分割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描述观看无人机拍摄的感官隐喻。当代隐喻研究意识到隐喻包含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它生成于认知与存有合一的基础之上。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强调隐喻的普遍性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1]。隐喻帮助人们在认知领域熟悉新事物,打破原本知识框架,无需借助复杂的概念与理论描述,快速实现不同思维方式和系统的对接。

在无人机“上帝视角”隐喻中,新媒介技术与受众感官凸显为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系统,通过隐喻描绘新媒介,思考媒介本质,产生了一系列“媒介即何物”的著名隐喻,例如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隐喻,尼尔·波兹曼意指媒介对现代生活深刻影响的“媒介即隐喻”。技术哲学家基特勒延续了波兹曼的表述,借助感官和身体研究的丰硕成果,指明:“我们对自我感官一无所知,直到媒介提供了模式和隐喻[2]。”基特勒的感官隐喻摆脱了麦克卢汉的人本主义思想,而是从物质中心主义出发,认为是物质媒介决定了人类身体、感知与媒介关系。他讨论过打字机、图灵机、摄影机、留声机等系列媒介,这些媒介都围绕着科技与人类发展得以演进。

如果基特勒在世,无人机也许会成为他的下一个研究对象,因为它与其所关注的冯·诺依曼的计算机同样经历了军事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化过程,并最终演变为受众熟悉的媒介工具。无人机拍摄发生使用性质转变后,因提供视角和拍摄有独特的视觉属性,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学习交流;无人机拍摄成为新闻媒体的标配,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西北大学已率先开展了无人机新闻课程;带摄影功能云台相机和无人机已发展为一种新型媒体,成为新闻媒体的标配。无人机的“上帝视角”作为隐喻被广泛接纳折射出社会心理与技术神话的丰富话语内涵。文章将联系无人机技术渗入媒介生产过程和受众日常生活的背景,以基特勒的技术媒介、感官隐喻的关键词入手,借助西方隐喻分析理论,探寻媒介隐喻发生的社会语境与根源。

一、两个隐喻系统:宗教与媒介

当受众使用和接受无人机是“上帝视角”这一隐喻时,并没有在意识中明确指向宗教意义的上帝。尽管上帝作为基督教、天主教、新教等共同的神经历二千年发展,历史悠久且广为人知,这构建了“上帝视角”中无人机隐喻被接纳的社会心理基础[3]。《圣经》中存在的大量隐喻散落于故事和箴言中,眼睛、伊甸园、道路、羔羊等都是直接喻体,建立于教徒熟悉生活基础上的隐喻有助于教义的理解,但上帝视角却并非圣经中提及。为这一隐喻提供直接意象的是基督教中上帝之眼(Eye of the God)又被称为全视之眼(Allseeing Eye)的描述,它代表着上帝监视人类的法眼。笔者查阅后发现,基督教的《圣经》多处提及的眼睛仅指信徒的眼睛,上帝的眼睛或上帝之眼也未曾明确提及。《旧约》中缺乏上帝的外貌、体态和形态的描绘,通常解释是犹太人认为图画偶像会亵渎神祇而对此有所忌讳。至文艺复兴时期,西斯廷教堂的壁画等表现上帝形象的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大量艺术作品中的“上帝之眼”均出现较晚,上帝形象被符号化为无所不在的视觉器官——眼睛,体现为神对人类的监察。宗教生活的渗透令上帝之眼成为根隐喻,用以描述上帝的无处不在、洞悉万物、知晓一切的宗教教义,“上帝视角”的隐喻则依附于这一根隐喻。

如果说受众观看无人机摄影所拍摄的镜头,化身为上帝之眼的话,这种隐喻的迅速生成必然因为喻体和本体间存在着相似性,而让思维产生关联。无人机拍摄的影像特质提供了联想的触发点。首先是两者物理的高度相似性。无人机飞行借助硬件设施自如地模仿人们习惯的视觉语言,突破了人类视觉模式,具有视觉独特性。受众在无人机摄像头带领下,不仅实现任何地方的定点盘旋,也可浏览拍摄区域整体。镜头摆脱了重力规律对运动方向和速度的限制,借助遥控飞行获取影像,视角广度上突破了地面低维度限制,通过机械与数码技术结合完成影像。其拍摄影像不同与航拍,传统航拍照片需要借助飞机或直升机帮忙拍摄,耗资不菲,也成为重要的地理影像记录的方式。但与快速移动且多角度展现的无人机拍摄相比,后者优势显著,它无需人工操控,造价低廉,在高度上填补了航拍空缺。目前无人机主要机型的飞行高度通常在120米以内,高配置可达500米,这一高度区间是直升机飞行或飞机航拍较少涉及的区域。传统飞机航拍通常无法获得完整起飞镜头,只能从飞行中的舷窗向外拍摄,画面遮挡多且画面不稳定,无人机不仅补充了这一高度所需画面,而且获得了完整稳定的航拍画幅。

此外,无人机拍摄与“上帝视角”观看间有着心理感受的相似。起飞时无人机会向上突然腾空而起,犹如魔幻影视剧中神仙平地飞升,机器发出嗡鸣将受众视觉带离地平线,人们迅速摆脱了新闻事件、庆典仪式拥挤的现场,获得了高处对事件规模、动向的整体观感。伴随轻微摆动的飞升视角,人们观看到过去无法看到的景象。无人机可以空中悬浮,尾随主体拍摄时无人机忽上忽下,忽前忽后造就自由的视点,同时可以连绵不断地拍摄中远景镜头,不像过去的航拍只能拍摄大范围景物。可以说,无人机拍摄改变了推拉摇移的传统视觉语言,形成了一种连绵不断飞行的视觉感受。传统的推拉镜头与无人机拍摄的效果不同,一种是纯粹的物理变化,另一种则将受众从观看者的轻松姿态向前推进,以主体向客体融入的态势改变对事实的认知。“上帝视角”提供了全新的感知世界的体验与维度,这是受众对这种镜头迷恋的主要原因。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