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8期

无人机“上帝视角”的媒介感官隐喻【3】

陈静
2018年10月18日09:2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隐喻的根源:技术神话

技术哲学家唐·伊德通过伊甸园的隐喻,引入人们对依赖技术世界的思考,并将问题集中于人——技术相互影响的讨论中,人类利用技术产生了一个技术环境,技术与人类日常经验发生关联[7]。操控无人机并进行拍摄成为需要耗时学习的技术,技术提供给受众特殊视角的视觉影像。新式的视觉和反应出现一度作为新媒体的电影、电视、网络作品中,而非局限于某特定的媒介。当前人类处于自我创造的多重技术环境中,需要警惕:当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并能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生活时,技术容易上升为受众仰望的新式宗教。这一点可以许多方面一窥踪迹:比如新产品发布会布置得犹如教堂仪式中的祭坛,技术大亨发布新技术犹如大主教布道,新媒介产品宣称拥有神迹般的使用体验,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以引发受众对新技术的惊叹与臣服。

新宗教的说法自有其科学根据,霍金在《大设计》中所提及的十一维时空对处于四维时空的人类几乎难以想象[8]。可以预见的是,高维度时空的生物对低维时空的存在来说,恰如人类的神。对未知世界好奇,试图突破感知局限的心理从来都深植于人类本性之中。无人机视角不能说真正做到了这点,但它产生了一种技术赋予的自由感知,而这种视角过去只有宗教中的神才享有,无人机技术满足了人们上天入地的心理,实践者是作为技术主体的我们,无人机技术将原本并非人类可以觉察的维度通过视觉被感知。作为依靠各种技术生存发展的物种,这是“上帝视角”始终为受众迷恋的心理因素。

相信技术确实提供人类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思想隐含着技术决定论色彩,这并非现代技术阶段才有的,技术神学隐喻从古至今映射出人类观点。发展早期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不啻是一则技术神话隐喻,而引发技术后果被喻为潘多拉的盒子。不只是西方,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仓颉造字、嫘祖缫丝、神龙尝百草、大禹治水都是面对自然环境技术使用的突破。神话传说是人类对未知世界担忧的积淀,它总是与传统宗教情感相关联,影响人们对技术的感知。伴随着自然征服和社会发展,人类所掌握技术水平由低到高,技术不仅与人类关系更为密切,更发展出生存技能、身体技艺、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宗教的影响始终难以排除在外,但人类从蒙昧迈向现代的过程中,技术突破给予人们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宗教自始至终地扮演着安抚冒险者和开拓者精神家园的角色,两者各司其职,发挥功用。在文章所讨论的隐喻中,传统的技术神话成为潜在的历史背景,构建起隐喻本体和喻体的桥梁。

四、结语

文章对无人机“上帝视角”分析后认为,在媒介隐喻研究中,以往的宗教心理影响和近年形成的技术迷思不可忽视。正如凯瑞在文化传播研究中开篇指出,随着技术与宗教思想的褪去,传播技术成为思想中心,技术思维和技术哲学开始占据主流。但宗教从未远离,技术的宗教迷思包含了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将古老的心灵探讨和现代技术尊崇在这个隐喻中得以充分显现。

文章并未将隐喻视为修辞手法,而是将其作为连接新旧知识的思维纽带。前文所讨论的三者是紧密关联的,通过挖掘宗教性隐喻与传统社会心理关联,可以发现宗教隐喻具有共享和想象特质;我们认为隐喻分析探讨“上帝视角”的技术内涵,探寻技术实现与社会心理深层结构的互为映射。“上帝视角”的隐喻认知模式受到西方宗教传说影响,反映了早期人类困惑。无人机的上帝视角拍摄形成了一种易辨识的视觉化影像风格,技术令人类脱离原有生存维度,获得自我审视高度,在日常视觉观看中实现了传统宗教隐喻向技术隐喻的转变,因而脱离了宗教伦理的范畴,成为认识论的对象和新媒介认知的新出发点。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Friedrich kittler(2010), Optical Media[M].translated by Anthony Enns, Malden:Polity Press:34.

[3]值得一提的是,文学领域的“上帝视角”的术语指的是在小说文体发展早期,作者全知全能的写作方式,随着现代化思潮的影响和作家技巧的丰富,小说写作视角开始多维度和内化,典型的意识流等小说写作手法相继出现。视觉媒介的发展从普通的、局限性的镜头逐步发展为场面化、巡礼式的、高角度镜头,拍摄中不仅追求视角的解放,而文学发展中追求的是更艺术化、个人化的独特表现。

[4]Clark, H. H.(1973).Space, time, semantics, and the child.InT.E.Moore (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acquisition of language (pp.2763)[C].New York:AcademicPress.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92.

[6](英)约翰·伯格著.戴行钺译.观看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美)唐·伊德著.韩连庆译.技术与生活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英)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大设计[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