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3期

地方主流新闻类APP的传播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2】

王秋艳
2019年04月09日10:1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地方主流新闻类APP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主流新闻类APP虽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挑战与困难,亟待解决。

(一)原创占比小,特色不够鲜明

从表面上看,地方主流新闻类APP设置了众多的频道和栏目,每天更新量为几十条到几百条不等,但原创内容比例不是特别高,少数能够达到60-70%,大多数在50%左右,有的则不足一半。其余内容或者转载自国内其它媒体,或者转载自同城其它媒体,也有一部分是用户提供。如果原创比例过低,信息的含金量就会下降,质量亦难以保证,自身特色也不易彰显。再有,APP的特色不够突出。一是表现在名牌栏目的缺乏,二是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栏目缺少或不够有亮点。

(二)文本尚未摆脱传统媒体束缚,可读性不强

当前,各地报业集团纷纷打造中央厨房,采集的新闻素材根据各渠道需求进行分发,各个渠道结合自身传播特点进行加工与包装后进行传播。然而,现实操作过程中,很多APP上的文章与报纸文章内容、形式一模一样,有的把标题稍加改动。移动媒体用户与传统媒体读者的阅读环境、阅读习惯、年龄特征均有较大差异。报纸严肃、正统的表达方式在移动媒体端会显得语言呆板、形式单一、拖沓冗长、可读性差,用户阅读时会失去耐性,最终导致用户的流失。

(三)内容结构不够合理,阅读体验不佳

地方主流新闻类APP每天给用户提供的信息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信息的排列多少有些混乱。绝大多数地方主流新闻类APP都会设置一个诸如“焦点”“推荐”这样的栏目,给用户推送一些重要信息,在所以栏目中信息量最大。但是这些信息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各种类型的新闻混杂在一起,显得杂乱无章。不仅难以吸引用户,而且造成阅读效率的降低。若点击其它栏目,则会发现其内容的更新速度非常慢、数量也比较少,有的栏目一天更新两三条,有的栏目几天才更新一次。内容结构的合理性对用户的阅读非常关键,分类合理、条例清晰的内容能够引导用户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反之则会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引起情绪上的焦虑,带来不良的阅读体验。

(四)互动贫乏、形式单一

新闻类APP相较于传统报刊而言,其互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比如能够与用户及时交流、获得用户的点赞和反馈、得到用户的爆料等。但是,大多数地方主流新闻类APP中新闻报道的评论数和点赞数较少,很多文章评论数、点赞数尚不足百,并且评论质量不高。有的是把标题复制粘贴一下,有的为“阅”“好”“已关注”等,有应付差事、纯粹获得积分之嫌。编辑、记者与用户交流的次数较少,往往只见用户留言,不见编辑、记者回复,并且方式较为单一。

(五)盈利模式尚未摆脱对广告的依赖

由于APP的投入与维护成本很高,因此,盈利模式的探索迫在眉睫。当前,地方主流新闻类APP中有的已经能够盈利,有的还处于赔钱赚吆喝阶段。即使已经能够盈利的,对广告收入的依赖性仍很大。如2017年,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广告宣传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85.35%。2018年下半年,“澎湃新闻”的总编辑刘永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澎湃新闻”现在主要的变现手段还是广告和版权。不难看出,地方主流新闻类APP的营收对广告收入的依赖性程度较高。一旦行业、企业广告投放的资金减少,则会给APP的生存带来较大影响。

(六)版权侵权多发

2017年5月,凤凰新闻APP曾从苹果商店下架,有报道称是因为版权问题被版权方投诉所致。由于地方主流新闻类APP有一部分内容是通过转载、摘编其他媒体内容而得,在不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况下,若不经过著作权主体的同意而在作品保护期内使用他人作品的话,很容易造成侵权。侵权对象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一旦遭到诉讼,会对媒体形象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环境下复制、抄袭、改编都变得十分容易,因此,地方主流新闻类APP的原创内容也会经常受到侵权。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