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9期

社交媒体环境中人们对媒介的依赖【3】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盛洁
2019年10月09日10:45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影响

(一)传播过程中易产生偏差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社交媒介的工具,在传播过程中,通过文字表达,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这样的表达方式极易产生信源失真现象。不利于微信的管理和传播。由于朋友圈的传播是基于智能手机传播上,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和浅层次的信息传播,也易导致传播效果产生偏差。

(二)传播中缺乏“把关人”

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媒体,不仅仅是社交工具,还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一种没有把关人的媒体。人们可以在这个线上的虚拟空间中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传播道听途说来的信息,宣泄着自己的情绪,缺乏“把关人”来筛选和控制真假信息源。

(三)从"容器人"到“手机人”

"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5]。

在电视掌握人们生活的时候人们依赖于电视,在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信息社会,手机的功能从最初的打电话发短信到集聊天视频购物娱乐于一体,一部手机是电视、电脑、广播的结合体而且还便于携带,故而人们选择手机,依赖社交媒体的丰富功能。

四、反思

(一)强化社交媒体责任意识

微信作为目前国内使用量最大的社交媒体,以其丰富完善的功能分区获得用户喜爱,促使更多的用户加入进来。但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社交媒体无法阻止用户对于自身态度的表达,因而就需要强化把关人意识,净化互联网环境。

(二)拓展用户自我表达方式

对于用户而言,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在于可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想法。在现实社会有时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因此将朋友圈作为情绪的表达平台。想要克服刷朋友圈的心态,需要扩展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回归现实社会的社交来打破对虚拟社会的媒介依赖,发展多元化的自我表现渠道,放下手机回归现实社会。

(三)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虽然朋友圈便于传受双方的自我表达,但在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人们很容易被情感带偏,而去忽略事件的真相,例如:罗尔事件。因作者夸大事实,发文引导受众捐款,上午朋友圈中还是满屏对于伟大父爱的感动,但到下午受众了解真相后却是满屏的谩骂,觉得罗尔诈捐,全网声讨。对于每一次发生的刷屏事件,受众应该更理性的看待,而不是盲目的跟随大流。受众要想在网络中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网络群体带向偏离的社会情绪中。

五、结语

微信等社交媒体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微信将人际传播与群际传播的结合在一起,让人无法割舍,人们沉浸在技术的赛博空间中。我们在享受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理性对待技术,努力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正视技术的双面性。每天都要刷朋友圈的行为足以表现人们对于媒介较高的依赖性,克服媒介依赖症需要正视生活,打开心扉,不要将自己封闭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网络和技术纵使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但那也只是我们使用的工具而已,不要让技术凌驾于人类生活之上。

参考文献:

[1]社会化[EB/OL].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3312611-3489130.html.

[2]谭天,张子俊.我国社交媒体的现状、发展与趋势[J].编辑之友,2017(1):20-25.

[3]周馨瑜.浅析微信朋友圈病毒式传播的特征及成因——以“罗尔事件”为例[J].西部学刊,2017(59):39-41.

[4]易丽平.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析[J].今传媒,2011(19):96-97.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