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研究

从宣传中国、说明中国到引领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

——论新中国七十年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跨越式发展

张君昌
2019年12月04日15:14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内容摘要]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在70年发展过程中,大致历经了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国际传播三个历史阶段,在艰难探索、曲折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规律和道路。回望这一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代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营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舆论环境,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国际传播;发展历程;价值认知;合作共赢

广播电视传媒是世界各国传递讯息、相互了解的最主要方式,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坚持探索并践行国际传播规律,一代又一代广播电视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推动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由弱渐强、持续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大国。

一、新中国七十年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对外广播创始于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的日语广播,1950年4月10日改称“北京广播电台”。新中国的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自对外广播起步,由小渐大,经历了从单纯面对国内的外国人到面向国外受众,从单语种到多语种,从寄送节目、交换节目为主到短波无线传送覆盖为主的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4月18日,北京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了让外国听众有个适应过程,对外广播仍延用原呼号,直到1987年,对外呼号方与中文名接轨,英文为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缩写为CRI。对外电视则从无到有,发端于1958年,初期主要以寄送、交流为主。从1963年至1965年,中国连续3年参加阿拉伯国家主办的第二、三、四届国际电视节,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电视节目交换。继1963年参赛的科教片《金小蜂和红铃虫》获电视节教育片二等奖后,1964年科教片《对虾》再获教育片二等奖,1965年科教片《水地棉花蹲苗》获教育片一等奖。1965年,中国广播电视机构先后同19个国家的广播电视机构签订了广播和电视合作协定。北京广播电台向27个国家的广播机构寄送文字节目316个,向29个国家寄送音乐节目203个(共3337分4秒);北京电视台全年共向30个国家寄送电视片473条。

截至文革前,第一代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工作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对外传播规律,坚持“自己走路”,概括出“内外有别、外外有别”的对外传播基本规律,初步建立了广播电视对外传播机构,在宣传中国、打击国际反华、排华势力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由于宣传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在对外宣传报道中不讲对象、不讲技巧、不讲策略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得对外传播往往事半功倍,难以收到预想效果。1972年2月,中方租用美方彩电设备,协助美国三大广播公司转播尼克松总统访华活动的广播电视信号,这是首次从我国通过国际通讯卫星向世界发送广播电视报道。在文革时期,这实属特例。那一时期的对外传播,由于没有摸清西方受众媒介接触和内容选择习惯,经常陷入“什么都要传播,而什么都传播不出去”的误区。 将国内政治术语和一些惯用语不加区分地堆砌传播,不但外国人听不懂,甚至连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也感到费解。那时候,常有一些爱国华人华侨来信反映:听不懂、看不懂中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对来自祖国的宣传做法表示忧虑。宣传思维主导的单向度对外传播,要么“传而不通”,要么“通而不信”。因为单方面灌输己方的话语文本,往往会使受众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难以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文革结束后,开始拨乱反正。打开国门,方看到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党和政府清醒认识到,要发展经济,必须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使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才能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于是,有关部门着手制定了国家层面的对外广播电视发展总体目标: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多语种、地域化播出,海外落地取得重大进展;使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世界传媒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全球性媒体,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国家了解中国和世界的主要渠道;形成多层次覆盖、多语种播出、多方式落地的环球广播电视格局,国际传播领域中“西强我弱”的状况得到改变。

媒体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节目及其内容品质的竞争。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广播电视加速走向世界,在促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经贸往来、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进行了全方位、立体透明的报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其信号为各国媒体广泛采用,较好传播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经过奥运报道锻炼的专业转播团队,成为重大体育赛事国际直播信号主要提供商,日后经常活跃在国际赛场,展示中国广播电视人的风采。围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中国广播电视机构加强研发节目、提高内容品质,先后推出《中华情》《新闻纵贯线》《国际锐评》《中国舆论场》等一大批优秀节目,覆盖用户超过230个国家和地区,电视节目境外用户达5.38亿,提高了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国广播电视重大事件和活动的报道能力一次次得到验证并稳步提高,诸如杭州G20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场合持续成为国际传播亮点,作为“主场外交”的传播范本,有力地扩大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

密切配合党和国家外交工作大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积极推进“走出去工程”,加强整体规划,优化传播布局,不断加强与国外媒体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深入实施“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中非影视合作工程”“电视中国剧场”等项目,积极开展节目海外落地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已连续48次组织国内影视机构以“中国联合展台”整体形象参与国际影视节展,打造中国影视海外营销重要品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每年向海外销售2万多小时各类影视节目,在200余个国家和地区播出。2018年中国影视内容产品(包括电视剧、电视电影、动画片、纪录片和综艺专题节目)出口总金额约1.25亿美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打造与中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媒体,必须坚持中国立场,具备世界眼光,传递人类情怀。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为代表的对外传播主要媒体,逐步探索出一条多语种直播、多媒体联动的重大报道路子,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边疆各省自治区的广播电视机构开拓进取,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总体上形成整频落地覆盖全球、本土制作贴近当地、驻外机构合理布局、周边传播协同并进的良好局面,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成就,提高了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二、新中国七十年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基本经验

纵观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发展历程,有艰难探索,有曲折徘徊,但总的走向是发展前进,由弱渐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传播理念虽然曾受到“以内代外”“重内轻外”“以宣代传”等倾向的干扰,但也正是由于我们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才是我们更加自信地领悟到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应有的理念、方法、手段、语态和心态,并成为新时代提升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可资借鉴的经验。

1.坚持以内外融通、区别对待、传播至效方略构架国际传播

尽管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已经打破国家的物理疆界,将对内宣传不断“外溢”,但是依然不能将内宣等同于外宣,毕竟对外传播的对象与国内受众不同。从传播的接近性要素出发,从不同国家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价值理念、风俗习惯的实际出发,从各个国家同我国的双边关系和舆论氛围对我国关注点不尽相同出发,国际传播必须从内容选择和表达方式上注重针对性和差异性。既不能照搬内宣的做法,也不能把对不同国家的外宣一统化。目前,中国广播电视面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传播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对非洲和周边国家较强,对欧美国家嫌弱,要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的原则,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因势利导,内外融通,区别对待,争取最佳国际传播效果。

2.坚持全面、真实、客观地向世界报道中国和向中国报道世界

在西方话语体系里,认定官方主导的媒体容易受制于利益集团,讲究舆论一律,缺乏独立性和可信性。因而有些西方媒体在援引中国信源时,往往打上“政府运行”(State-run)字样,暗指其属于政府宣传。受此影响,西方民众对来自中国的报道往往本能地采取质疑、排斥的态度,从而大大削弱了我们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囿于西方的固有偏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过去曾经违背传播规律,片面强调以我为主、以宣传代替传播所致。一旦让受众感到他们在被动地接受某种观点时,就意味着传播的失败。实际上,全面、真实、客观报道是媒体建立公信力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封堵信息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违逆规律不但损害国家和媒体信誉,还会给各种反华、乱华谣言提供口实。因此,在新时代国际传播中,既要坚持以我为主,又不能自说自话,脱离国际话语体系;既要向世界介绍一个变化中的中国,也要向世界描述一个完整真实的世界;片面强调以我为主会失去受众,片面强调以受众为主会迷失自我,二者有机统一才会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3.大力推进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创新

国际传播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外国受众,不可能仅提供千篇一律的通稿,而要“对症下药”。首先,选题要有差别。西欧人关心中国经济,东欧人想借鉴中国房改、医改方法,拉美人追崇中国功夫、中华汉字,非洲人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东南亚华裔较多,与中国历史、文化结缘较深。其次是切入点不同,再次是要弥合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制约着传播认知,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宣传式话语体系已经到了必须根本性改变的时候。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梦,国际传播的语态要由宣传式话语向传播式话语转变,由文件式话语向交流式话语转变,由结论式话语向思辨式话语转变。 话语表达方式要追求“去宣传味”,讲究“硬内核、软包装”。“去宣传化”并非放弃政治立场,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国际话语传播体系,是实现“走出去”的必然要求。

4.以大国心态和国际秩序维护者姿态从容应对各种涉华舆论

中国正在发挥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不仅在改变着自己,也在改变着世界;中国在影响着世界,世界也在影响中国。正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格局性的变化,所以不仅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成了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如何认识和应对各类涉华舆论也成了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的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在一些国际势力杂说中国的情况下,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又处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要防止我们的片面报道被人误判、为人所用,防止对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质疑,使避免片面的正面报道产生全面的负面效果。因此,有关中国国情的国际报道既要从中国自身的纵向坐标对比中报道它的发展与进步;又要从与发达国家对比的横向坐标以及我国未来的追求目标中反映它的差距与不足;既要以中国的眼光看中国,又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既要以历史的眼光看成绩,又要以未来的眼光看不足;既要放低身段,不妄自尊大,又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绝不委曲求全。

5.以国际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话语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话语体系,必须把中国的主张、作为放到国际视野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进行考量,坚持和而不同,尊重和承认各国文化差异,有效回应海外受众广泛关切,着力展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良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不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明成果的交流和互通,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概括中外能够共同接受的术语表达,帮助外国受众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以中国特色学术成果为支撑,在理论研究中提炼新的术语和价值标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心态,兼容国际同类学科研究成果,促进不同文化平等对话,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自赏,推动建立更为合理的国际传播新秩序。

三、新中国七十年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蓄势待发

历史来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部署,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简称总台),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2018年4月,总台正式揭牌运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总台建成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守正创新,把新媒体新平台建设好运用好”。总台高度重视,坚决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原中央三台独家资源优势,以“一盘棋”思路推动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传媒航母,向世界发出更多更强的中国声音。同时,新组建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简称总局)将更加有力地组织、协调“走出去工程”,积极拓展海外互联网营销渠道,支持国内广播影视机构参加国际广播影视节展,参与全球新闻视听产品供给,参与国外数字电视/网络投资、建设和运营服务,进一步增强“走出去”合力。

1.提高国家台站位,构建国际一流传媒航母

总台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整合原中央三台(央视、央广、国广)长期形成的国际传播资源、优势和遗产,以“中国之声”为统一对外呼号,迅速形成国际报道的重要力量,就国际时事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以卓有成效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国际报道的新品牌、新形象。其次是完成台内资源的深度整合以及台海外资源重新布局。

在组建后不久的时间里,总台全盘策划、深度融合、共同发力,推进从信源采集、编辑播发到宣传推广的全流程整体共享方案,努力打造“融屏聚合,同频共振”传播新态势。央广、国广、央视播音员主持人队伍整编,央广播音员为《新闻联播》配音;央广主持人、嘉宾为《中国舆论场》等栏目作连线;央广、国广、央视记者主持人在亚洲博鳌论坛、青岛上合组织峰会、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以统一标识出镜;中广网、国际在线、央视移动网“三微一端”视频直播流共享分配,中广网、国际在线粉丝实时参与节目互动直播;各项重大报道均推出“央视快评”、独家V观、H5页面、原创特稿等产品全网转推,构建“全流程融合”产品链,成功营造1+1+1>3的整体传播声势。总台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但成功地将相关新闻、活动传向世界,也相当成功地展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品牌形象。共同策划、集体发声、打出声势的台内资源整合任务基本完成。

随之而来的台内资源深度整合,在盘点总台“家底”基础上,重新布局海外传播架构,合并重复机构、整合信息资源、开拓新兴市场,构建立体化的广播电视国际传播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呈快速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央视拥有6个国际电视频道,建有70多个海外记者站点,包括3个海外分台、7个中心记者站,设有1个视频通讯社、1个移动新闻网和1座有约130万小时视音频资料的音像资料馆,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每天用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不间断从事国际报道的电视媒体。在脸书和推特两大平台账号的关注度超过7700万,其中脸书粉丝量已超过BBC News、CNN International、RT和Al Jazeera English等主要媒体,位居全球媒体账号第一。 其视频素材被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家电视机构采用,节目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与70多家境外媒体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近百家境外机构达成新闻交换协议。旗下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印尼、柬埔寨办有影视、娱乐、纪录3个频道。国广使用65种语言、汉语普通话和4种方言面向全球广播,在60个国家的首都或重要城市开办99座全频落地的海外分台,覆盖当地人口约5亿,其中20多家海外分台跻身当地主流电台。拥有32家驻外记者站、8个地区总站、23个海外节目制作室、几十家广播孔子课堂和4000多个海外听众俱乐部,每天播出近3000小时节目。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44种语言220多个账号,粉丝总量超过1.2亿,海外粉丝数超过5500万。旗下“国际在线”网站已发展成为由61种语言组成的中国语种最多的网络平台,其访问者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页面浏览量1900万,在脸书和推特两大平台的关注度超过1700万。全球链接“国际在线”各语种网站首页的网站数量近15000个,开通18家环球网络电台。可以说,已初步建立辐射全球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融合传播网络,这是目前总台拥有的国际传播能力家当。在深度整合阶段,要打出“中国之声”旗帜,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归并央视、国广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同一城市设置的记者站(含总站)、分台(制作室),形成更为合理的布局;完成中广网、央视网、国际在线、央视移动网“四网合并”,以统一标志与海外社交网络合作,打造在地化融合传播产品;梳理、继承、分享国际传播经验,调配语种和人员设置,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恰当的位置,调动新生力量开拓国际传播新渠道新领域。

立足构建国际一流传媒,提高国家队站位,总台要顺应网络传播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和视频化趋势,打通不同媒体、不同平台之间的壁垒,在巩固现有对外传播渠道的同时,积极与国外社交媒体合作,借助他们的平台和技术,多样化呈现传播内容,完善服务功能,全方位进入国外主流人群,集聚更多忠实用户,扩大中国国际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集纳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和广大用户的智慧,通过大量直播和海量微视频发布,全面检验VGC(全球记者视频回传)平台的稳定性,开通新媒体端投稿、征稿通道,拓展选题与稿源,让采访和时评更加有的放矢,为全面实现UGC(用户上传内容)功能提供实测评估。从台内资源整合到“三微一端”互联互通,从一稿触达全网推送到结成“铁三角”原创优质产品链,借助本土传播、海外分台、商业网站等手段,构建多平台、多角度的广播电视融合传播矩阵,为实现广播电视国际传播深度融合发展进而达到国际一流目标奠定基础。

2.打通国家台与地方台资源,形成更大对外传播合力

新中国70年来,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走出一条国家台联合地方台开展“大外宣”的道路,形成宝贵的传播遗产。中国电视长城平台是由央视、地方卫视和相关境外电视频道集成的海外播出平台,业已建成美国、亚洲、非洲、欧洲、加拿大、拉美、东南亚、澳大利亚等9个平台,在海外形成一定影响力。山西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中国黄河电视台在推广汉语教学、开办电视孔子学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部分省份利用特殊的地缘、人脉和语言优势,以民族语言传播为支点,积极开展周边传播和媒体外交活动,取得亲诚惠容实效。比如,面向越南办有广西台“北部湾之声”、云南台“香格里拉之声”,面向蒙古国有内蒙古台“草原之声”,新疆台的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广播节目《中国之声》分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土耳其落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你好,俄罗斯》电视节目实现在俄罗斯亚洲地区及部分欧洲地区落地传播,依托节目每年举办多场次双边文体交流活动;广西电视台定位“民族、东盟、时尚”,在东盟十国设立记者站,节目在越南、老挝、柬埔寨部分城市落地,举办“海上新思路?东盟万里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境内外媒体每年举办“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加深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认同;四川康巴卫视的节目实现在印度部分区域和尼泊尔落地;厦门卫视在马来西亚设立东南亚演播室及工作站,把闽南话节目输送、交流到东南亚一带;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在纳米比亚开办《中国时段》项目,播出中国影视剧,与香港电讯盈科媒体有限公司在港合资成立付费频道“紫金国际台”,订户涉及新马泰等国家和地区。湖南芒果TV与中阿卫视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协议。此外,还有华人华侨在海外收购或创办的电台电视台,如亚洲商务卫视(阿联酋,2006)、欧洲华语广播电台(法国,2014)、法国华人电视台(法国,2015)、世界一带一路电视台(泰国,2018)等,在民间经贸文化交往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总台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要积极协同这些机构和力量,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重大活动协同策应机制等,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进一步发挥多渠道“走出去”的优势,更好践行“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责任使命,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世界故事。

3.创新国际传播理念,推动“走出去工程”向纵深拓展

面向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要不断创新机制理念,把“走出去工程”推向新阶段。实施“一国一策”乃至“一区一策”差异化传播,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特点、习惯和需求,选用不同的传播内容、形式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传播实效。办好“‘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中国俄罗斯电视周”等系列活动,以重点项目带动广播影视全产业链走出去,做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电视周、中国影视剧本土化译配和推广工作。选材上,要重点讲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祈盼和平、发展、共赢的故事,要超越以往旅游观光视角,开拓音乐、艺术、民俗、人文、建筑、体育、养生等领域,全面介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保等方面发展状况,不仅要讲好中国的丝路故事,还要讲好沿线国家的丝路故事。操作上,要把国家层面的传播能力建设与地方传播力量统筹起来,国家台要花气力做好彼此双向报道,采用合作方式力争节目进入国外主流媒体播出;边疆省区民族语言制播机构以合作办台、办节目等方式进入对象国相同语言区域,多管齐下,共同服务于“一带一路”传播需要。手法上,要凸显关键亮点,满足受众需求,使作品题材和表现形式与当地的社会、民俗、风貌气质相吻合,用当地民众能听且入耳的语言,讲述他们想听爱听的故事,展示沿线国家的灿烂文明。 由产品本身向产品外延扩散,寻找共同语言,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真正成为融通中外、交融情感、勾连今昔的精神伴随品,培养海外受众的依赖感和美誉度。覆盖上,推动我方音视频节目和图文稿件通过欧美主流广播公司及其官网、主流网站、受众邮件订阅等多渠道发布,形成立体、交叉式传播覆盖状态。

鼓励、推动国际传播尤其是周边传播由“走出去”向“走进去”升级发展。即通过建立稳定的双边合作机制,使中方媒体能够常态化进入周边国家和地区与其主流广电机构合作拍片、节目能够进入国外主流广电传输网络播放,采访摄制人员能够走进国外主流人群及社区深入了解对方需求,等等。陕西台策划实施的大型人文历史穿越全媒体活动《丝绸之路万里行》第一季,从西安出发,沿古丝绸之路向西,穿行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横跨亚欧大陆,经过54天的征途,最终抵达丝绸之路终点——意大利首都罗马。参访团每到一处,都要赠送刻有当地汉字地名的木制路标和用蓝田玉制成的玉玺,极具中国文化特征的礼物,成为当地民众争睹的热点,连同随行的张骞第67代孙张利军,成为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此次活动,沿线各国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原创新闻发稿量超过3000篇,覆盖人口达20亿人次。 黑龙江台通过卫星将《你好,俄罗斯》节目覆盖俄亚洲全境和欧洲部分地区,不断提高影响力,除定期在当地举办黑龙江电视周,还不断拓宽服务功能,通过与黑龙江省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大学签定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对俄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合作平台”,与俄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电视台联合制作并播出医疗节目《魅力中医》,打造一条中俄医疗走廊,让传统中医药文化成为中俄人文交融、民心互通的桥梁。实践证明,国际传播实现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有助于将以往对方被动接受我方提供新闻/节目为主,变为对方依据我们的媒体行动主动跟进采制新闻/节目为主;有助于拉近中外两国民众的心理距离,形成亲诚惠容睦邻友好关系;有助于将以往中外媒体“各自为战”改变为“合作共赢”。

4.推动民间交往和个人角色参与,多维度开发对外话语表达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正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许多国家,民众的观念、态度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国家的意志和立场。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世界各个民族的经验、知识、理念的不断汇聚。对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单纯以政府机构推动文明交融,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有时甚至南辕北辙。比如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越是花大气力想走进去,越是收效甚微。这时尝试以民间往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此类国家和地区,应先行开放旅游、留学、商贸,赢得双方民间互信,构筑友好往来与深度合作的基础,进而开展公共文化交流、媒体互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华人华侨在欧亚等国购买、开办若干电视台,自主开展商贸、文化活动,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补齐了官方的短板。一种文化要进入另一种文化圈,“谁在说”往往对“说服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两级传播”理论主张不急于使两种文化正面碰撞,而是借助于人际传播和培植民间意见领袖,改变一国官媒向他国民众单线灌输式传播的做法,借助民间舆论场互动传播,自然而然达成文化交融互鉴的目标。那些往来于中外旅游、留学、教书、做生意的人,是潜在的推动民间文化交流的生力军。国内电子科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有面向东南亚招收的传媒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回到本国也大都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其老师或带队实习或讲学或调研,时常深入这些国家腹地,这些都是我们开展民间外交的重要依托。借助双边熟络友善的人脉关系,可以方便地了解对象国的广电法规和习俗,为“民心相通”搭桥铺路,完成官方不宜做、不便做得工作,为广播电视“走进去”探寻新路径。

加强个人或企业在国际场合的角色参与,有助于多角度建构对外话语权。2019年5月30日(美国当地时间5月29日20点),总台(CGTN)主播刘欣与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商业频道主播翠西?里根在该频道《翠西?里根黄金时段》栏目就中美经贸摩擦进行“跨洋辩论”。“我的名字不是中国官方电视台,我叫刘欣”和同样宣称“只代表我自己”的美国私营媒体主播之间长达16分钟的“欣西之辩”,开创了中美双方公众人物以个人身份利用私营媒体进行公开辩论的先河。其影响力“可能起到了报纸1000个版面、广播电视1000小时播放时长,有时想起但起不到的特殊效果。” 在考量新时代国际传播布局的时候,要注重“意见领袖(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媒体国际传播矩阵(第三方传播平台)→国际受众”这一路径,借力民间智慧,提高国际传播渠道多样性、互动性和可信度。 同时,强调借力发力,借船出海、借嘴说话,将“我说”与“他说”结合起来,产生共振效应。因此,要采取措施支持、引导专家学者、公众人物、意见领袖、网红大V以个人身份参与国际对话,利用当事国或第三方传播平台就国际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交流,接受访谈,有利于多层次、全方位地塑造中国的形象。

5.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深耕国际传播新蓝海

顺应媒体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智能化、跨平台传播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网络新媒体国际传播应用。2019年10月17日,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在杭州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向论坛发贺信,除了对广播电视国际交流合作提出要求,还明确提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广电媒体,发展智慧广电网络”,为我们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民间舆论场',往往在塑造和宣传国家形象上,比官方舆论场拥有更多的民众支持率,传播更高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央视整合推出了各外语频道的新闻客户端,国广推出了“ChinaNews”“ChinaRadio”“ChinaTV”三款聚合型英文客户端。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CGTN电视端、海外融媒体平台、手机客户端和官网四端联动,为峰会报道提供多元互动终端,实现了目标群体融合传播全覆盖。借助脸书、推特、优兔三大海外融媒体平台的强互动性,将议程设置中的参与性、趣味性活动延伸至融媒体端,形成可观的分享流,以平台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对官网、电视端的“单向传播”形成互补效应。芒果TV国际APP下载量已达到1080万,覆盖以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主的阿拉伯国家。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大潮下,脸书虽曾陷入用户隐私保护的漩涡,但目前还没有出现能撼动其国际社交媒体霸主地位的新利器,各国际媒体仍在不遗余力地争夺用户地盘。据了解,近几年,东南亚周边国家的受众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迁徙明显。以越南为例,截至2018年6月,越南的移动用户已占总人口的73%,其中脸书用户达到5900万人,是全球脸书用户第七大国,脸书已成为越南民众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此外,不少年轻人还爱玩Tik Tok(抖音国际版) 而中国媒体在脸书开设的账号,基本上是以英文、中文发布讯息,对象国很多人看不懂。下一步,总台应当发挥CRI语种全面的优势,为脸书用户普及的国家提供相应语言的信息服务,依托新媒体聚合技术,为双边民众提供双语资讯、音视频、在线翻译、电商、旅游查询等多种服务,成为民心交往的情感纽带。同时,发动互联网企业利用知名品牌打开海外传播市场,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名片。

6.强化海外营销和人员交流,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选择恰当途径,开展海外受众市场调查,适应并培育海外受众习惯和市场规则,建立中国广播影视国际交易平台;通过与海外新媒体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等手段,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广播影视海外推介和营销平台。同时配套组织相关发布、论坛、广告、展览、展映等地面活动,增强中国广播影视内容产品和服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改变中国广播影视走出去的方式,实现由以交流为主向以售卖为主的方式转变。加强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帮助民营广播影视和互联网企业了解海外市场,为其产品及服务走出去提供相关信息支持。引导、鼓励、支持国有和民营广播影视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模式,完善支持其走出去激励机制。深化中外广播影视人员的交流,提高广播影视驻外机构本土人员聘用比例,邀请更多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艺人来华参与综艺节目制作,让更多的洋面孔出现在中国涉外涉华报道中,更加全面地推进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提升中国广播影视国际竞争力。

在第28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上,总台高调宣布:标清制作系统将于国庆70周年前夕全面下线。为满足直播卫星服务平台、IPTV/数字电视及海外传播的需求,仍以HD转换SD方式,保留公共频道及CGTN频道等标清播出。 一石激起千重浪,这又是一笔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宝贵财富。依据“5G+4K/8K+AL”发展规划,我国下线标清是必然之举,但其设备依然经久耐用,对后发国家和地区而言,仍然求之不得。围绕这批设备下线,总台应揭示新棋局,借助公司或中介组织将这批设备稳妥输送周边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辅以技术维护和人才培训服务,缔结永续合作的纽带关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19年9月1日,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正式开播。与此同时,总台新标识“CMG”(总台英文名China Media Group缩写)也首次发布。虽然总台英文名已低调使用一年多,但这次发布其含义依然引起热议。按此英文直译——中国传媒集团,是无法译回中文原意的。这也预示着新时代的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将扬帆远航,绝不回头,冲破一切困难险阻,直达理想彼岸。

四、结语

新中国70年来,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紧紧围绕中央部署,服务外交大局,历经向世界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和让中国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甚至碰撞在所难免。秉持“相互尊重、开放包容、互鉴互学、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变局中加强人类不同国度不同部族之间的开放式交流,不断创新话语体系,消除误解误读,是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际传播的格局和样态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包容性、多样性、平等性和对话性正在解构单边主义话语霸权,并渐渐成为共识。随着中国进一步走进世界,一方面,面临的误解、挑战会愈来愈多,另一方面,改变舆论环境和国际认知的机遇也会相应到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危机,是国家与国际、社会与科技、信息与媒体全面深度融合,炼狱重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以更加开放的心胸与世界各国平等交流,携手共进,致力于推动中外文明对话、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外国传播经验和先进技术,尽快实现由传媒大国走向传媒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开创新时代国际传播新格局,突破大国是关键,夯实周边是首要,汇聚人才是前提。要下力量培养一大批懂中国、晓世界、善沟通的国际传媒人才,用国际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讲清楚我们的立场观点,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进而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公信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参考文献: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历年)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历年)

《广播电视改革与创新》(历年)

《21世纪中国广播电视大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广播电视改革发展十年回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传媒前沿观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广播电视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年版

《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第一卷)》,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年版

《电视研究》(历年)

《中国广播》(历年)

《国际传播》(历年)

《传媒》(历年) 

(责编:燕帅、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