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媒体人战"疫"最美身影】温州日报记者手记:我在“疫”线

2020年02月09日07:55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以下稿件为《温州日报》记者手记,特此刊登,以飨读者。

我在“疫”线:在后方指挥部 体验一线的紧张与不易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令人始料未及,也让这个春节变得非同寻常。

从1月24日(农历廿九)开始,我的办公室就“搬”到了设在温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虽然这里不是隔离病房,也看不到患者和医护人员,但这里是全市所有疫情信息的汇聚地,也是我市最权威消息的发布点,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从那天开始,我与同事需要每天要从海量的防控信息中寻找新闻线索,了解疫情动态、向后方传递有用信息、对接采访人物、写稿、审稿、改稿、发稿,并准时参加每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这已成为我这几日的工作常态。

如果你认为在市防指很清闲,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了保证每天能准确、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最新的疫情和防控进展,回应媒体和百姓的疑问,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在这里,永远都是此起彼伏的电话声,进进出出的身影,和各式各样的报表、汇报材料。

“这个数据再核对一下,千万别错了”“这个舆情马上要核实”“再和医院对接一下发布内容,语言要通俗易懂”“今天又有3例病患出院,赶紧通知媒体采访”……这些对话,我每天都能听到数十次。

指挥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几天前对我说:“如今大家都待在家里不能外出,会有很长的时间去翻阅手机看各类的信息发布,如果我们发布的信息滞后或是出现问题,可能马上就会被发现,真是一刻都不能松懈啊。”

从疫情爆发温州确诊病例不断攀升,到温州出台“25条紧急措施”,再到前天晚上温州市长姚高员接受央视专访获全网点赞,每一天,温州都以积极、主动的行动应对疫情,这与每一位一线奋战者密不可分。虽然,我不知道疫情的拐点何时能到来,不知道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摘掉口罩与人畅快交谈聚会,但我知道,温州有那么多在幕后默默奉献、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可能到疫情结束他们的努力也不会被人所知,但只要疫情还未结束,他们的“战斗”永远不会停下。加油!温州!(杜一川)

我在“疫”线:我愿意做一名记录者

今年春节,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疫”而变得“难忘”。

这几日,我同摄影记者跟随市疾控中心的一线流调、检测、消杀人员,深入战“疫”前沿,采访他们的故事。

那是1月28日,在跟随“流调”组的采访,我人生中第一次穿上了隔离装备。在流调队员的指导下,我戴上N95口罩、工作帽、护目镜,再穿上一层薄薄的一次性连体防护服,套上鞋套,戴上防护面罩。最后,戴上二层橡皮手套,一双塞到防护服的里面,另一双则要套在防护衣的袖子外面。

进去前,他们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千万不要乱碰,要紧紧跟在他们后面,进去后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得预想下后果。就这样,在“全副武装”之下,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跟在流调人员后面,慢慢地走进隔离病房。

记得那天的阳光很灿烂,可隔离病房里却是另外一番场景。走廊的灯光不太亮,很安静。从病房玻璃中,射出的紫外线光线映着白墙,让人有些胆怯。

我暗暗给自己打气,跟着进了病房。半小时后,我呼吸开始急促,鼻子也被鼻夹夹得很疼,明显感觉缺氧,我开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继续记录“流调”工作的细节。一小时后,采访结束,我脱去了防护工具,摘去口罩后,我第一个动作就是贪婪地深呼吸。此时,脚步变得轻松,而心头却沉重起来。脑海中闪回的是护目镜后平静而坚定的眼神和与他们肩上背负的“沉重”使命。

1月29日,实验室样本检测员的采访算是最顺利的一次。当天到达时,实验室刚刚消毒完,我也就有机会进去来个“亲密接触”,微生物检验一科科长孙宝昌向我们介绍了实验室的设置和检测流程、细节,隔着玻璃窗,看着每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密闭检测区,工作人员在“全副武装”投入工作,让人看到了光,让人心里真暖。

还有1月31日,消杀组的采访,这群80后、90后们,他们不怕被感染的风险,背起重重的“药箱”奔赴每一个疫点。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突然心生敬佩。他们是英勇的战士,他们为保护我们的健康拼尽全力。

我想,这应该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次最特殊的采访,虽然充满惊险,但我想,那些守护在战“疫”前沿的人们,他们的坚持、勇敢需要有人记录。而我,愿意做那名记录者!(庄越)

我在“疫”线:在高速公路进城口看到他们,我看到了希望

今年春节有些特殊,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疫情如同一阵浓雾,笼罩在市民心头。连日来,我和摄像记者对市区周边的高速公路卡口进行了走访,采访了交通运输执法者、高速交警、卫健人员、街道工作人员等防疫一线“战士”,记录他们的防疫故事,也感受着防疫一线的温暖与希望。

1月28日,我第一次在诸永高速公路永嘉服务区近距离接触到了防疫工作人员,他们和我一样只戴了普通款的口罩。为避免拥堵,防疫工作人员停封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内的主线道路,所有车辆从加油站旁的辅道经过。从拦截车辆到引导车辆检查,我们注意到所有的防疫工作人员来回走动、相互配合,检验区就像车间的生产流水线一样快速运转,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引发车辆过关的滞后和拥堵,而他们磨合得很好。

其实,防疫检查没有想象得轰轰烈烈,但是饱含坚守和责任。每班执勤人员要连续站立12个小时,累极了就倚着加油站大厅的柱子靠一会儿,等缓过劲来又迅速投入工作。不禁让我回想起军训时站军姿的感受,那种膝盖从酸痛到麻木的体验,而这只是他们每日重复的必修课,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他们肩上的重担,心头也愈发得沉重。

1月30日,也是温州14个高速出口临时关闭的首日,我和摄像记者绕着市区跑了一圈,看看当天车辆出行的情况和人员调整后的防疫检查工作,形式依旧严峻。

在温州西,车辆检查现场秩序井然,来自鹿城区社会医疗行业协会的志愿者林海燕说,正月初一当天他们测了300多人的体温,正月初五测了2200多人;在温州南,为了应付当天的车流,工作人员增设了一条检查通道;在温州东,我们碰到了还有6个月退休的卢景刚,他和同事们依然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地把守卡口;在温州北,三江卫生院的李医生一脸疲惫,她说当天的检查车次预计会超过1万辆。这些24小时站好“市门第一岗”的战疫者们,自己的防疫物资却相当有限。我们发现李医生没有防护服,戴的口罩也用了很久,离行前,我们留下了一幅全新的防护目镜和两幅全新的口罩。

这次采访对我而言,既特殊又难忘。采访中每位一线工作者都通力合作,即使互不相识,也因为肩上的使命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我知道这场战斗他们比谁都渴望胜利,也正因如此,看到他们,我看到了希望。(卢秀铨)

我在“疫”线:当生活被按下“暂停键”……

2月2日上午,天气晴好,我和家人在小区楼顶“透风”,视野所及是一个我从未见过的温州——松台山一片寂静,连雷打不动的“太极拳大妈”都不见了,信河街只零星滑过几辆车……我在温州工作快七年,印象里,温州人爱热闹,性格如同一团火。那一瞬间,我觉得这座爱热闹的城市好像被按下“暂停键”。

作为一名记者,这段日子,虽然我没有像有的同事,在最危险的医疗一线采访,但新闻人“不能缺席”的激情,让我主动投身到这场全民战“疫”中。我先后去过乐清乐城街道、龙湾滨海街道、乐清城南街道等地的防控一线采访。

“秩序”,是连日来我脑海中浮现最多的一个词,原本高速平稳运行的生活突然被疫情强行按下“暂停键”之后,生动的温州保持着忙而不乱的节奏。

随着“温州市长”成为微博热搜词,湖南的老同学都很好奇温州的干部是否都是如此?我回答说,这些天,我采访的基层干部都很实干、认真。在乐清乐成街道,党工委主任陈晓炬语速飞快地回答我,他们是如何从4万流动人口中,筛选出3721个“湖北关联对象”,又是如何从其中一一排查,确定最后362个需重点观察人员;在龙湾海滨街道,需要在下午5点半之前把所有居家隔离对象转移到定点酒店里,面对着要短时间完成酒店联系、清洁消毒、人员统筹、车辆安排、居民劝说等工作的压力,有医学背景的党工委委员徐以勒迅速在纸上画出一张安排表;在乐清城南街道,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程剑对街道多处“体温卡口”都设在哪些地方了如指掌……战时状态,他们回答我的采访,常常在接连不断的电话铃声的间隙之间完成,但往往内容数据清晰、步骤明了,言辞简单干练。

而更触动我的是,在这“暂停键”之后,另一种“安静”的秩序。

2月2日,温州北至乐清的高速封道,我们只能走国道赶赴乐清。乐清在国道设关卡量体温、进行身份登记,导致车辆排队蔓延近一公里,堵了近一个小时。然而,我竟然没有看到任何一名车主抱怨、插队,或是烦躁不安地按喇叭,有几个车主按耐不住前去询问缘由,得知原因后又一路小跑回到车里等待……

在乐清的集中隔离酒店,有些“密切接触者”原本居家隔离观察,却又在“25条”急令之下,被转移到隔离酒店。我原以为他们会不满,而听到的却是理解与认同。孔先生在酒店隔离的日子里,依然要求我提醒有“湖北史”的群众不要怕隔离,一定要上报,他跟我说:“隔离酒店的环境真的很好。”另一位黄女士则说:“都这个状态了,我们自然要配合,不给大家添更多的负担。”

写到这里,我突然记起一件往事。刚来温州时,温州车主们开车常违规乱窜,这两年,私家车“礼让斑马线”居然就被外地网友点赞。我因此觉得,这座有着自省、自觉、自律优秀品质的城市,势必会扛过难关,越来越好。

今天立春,代表着云开雨霁,万物复苏。唯愿温州安好!(欧阳潇)

我在“疫”线:我们坐在同一艘船上

战胜瘟疫,唯一的方式就是诚挚。——题记

亲爱的爸爸:

我很想你!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上次你回来拿衣服,不让我靠近你我就有一点伤心。你早点回来,加油!

爱你的女儿

这封信是家住鹿城区的一个8岁小女孩写给爸爸的,稚嫩的笔迹落在精心准备的卡片上,文字旁边还画了两颗鲜红的心。1月30日,农历正月初六晚上8点多,鹿城区藤桥镇镇委书记徐宁的妻子,通过微信把女儿这封信拍照传给丈夫看,并叮嘱他一定要注意防护和安全,徐宁在微信里回复了两个拥抱的表情,告诉妻子:现在要去巡卡点了。

这张卡片,最初是在朋友圈里看到徐宁发出来的,把其中文字读了好几遍,我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因为我知道徐宁为什么不让女儿靠近自己:疫情当前,要多一些防范。从疫点回来少接触家人,能尽量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1月28日,农历正月初四,我来到藤桥镇采写疫情防控报道时,徐宁曾和我说:“从大年三十,班子成员都住在镇里驻守。大家早上7点多起来值班,晚上常开会研究部署工作到凌晨,不回家不仅是为了家人安全,也确实没空回。”

藤桥镇基层党员干部们的工作状态,实际上也是连日来众多奋战在战“疫”一线人们的状态,他们中还有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环卫工人、各路志愿者……这些人也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家里有人在盼着他(她)能回去吃一碗热饭。

这些天,在采访全民战“疫”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受访者有了“同坐一艘船”的切肤之感,人们开始意识到:船上每一个人的行为,决定着船的命运。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以后需要多关心这个社会,因为没有人能独善其身。”2月2日,我到瑞安市塘下镇场桥办事处五林村采访时,偶遇在当地创业多年的重庆人张先生,52岁的他慷慨陈词说出上面一番话。那时,他正带领家人准备入驻当地政府安排的集中医学观察点,此前三天,他从重庆自驾回到五林村,途径湖北,来到村里后积极配合政府相关安排,他自言“这样大家都安全一点,疫情不赶快结束,所有人都做不了生意”。

张先生对待疫情的态度,让人敬佩。正因为有千千万万如他这般对家国怀有责任感的民众支持,我们更加坚定了战“疫”的信心。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病毒复杂多变。我不由得重读了加缪半个多世纪以来畅销不衰的经典著作《鼠疫》,书中,“鼠疫”象征着包括疾病在内的人面临的诸多生存困境。当“鼠疫”来临,如何与其做斗争?加缪写道:“唯一的方式就是诚挚。”所谓“诚挚”,就是坚守本职,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在危险的漩涡中,唯有如此,人最终才能超越自己的命运,“因为他比他推的石头更坚强”。

多天来行走“疫”线的过程中,眼看着各方的忙碌,我一直在想,目前我们在推的“石头”,是否本可以避开?有人说,武汉只是被病毒抽签出来的城市,每个城市都要引以为戒,反思问题。而当下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在直面问题:1月23日,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等19名院士学者公开联名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食用,建议全国人大紧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公共健康安全内容写入法条之中,全面禁食野生动物,把非法消费纳入市场监督管理和处罚范围。

2月3日,新华社发出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当天召开会议,会议强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疫情总有过去的一天,相信我们会带着曾有的教训和经验,带着发现的问题,有所作为,再次出发。(李艺)

我在“疫”线:亲眼所见,令我心安

每天上午9点打开手机,先看一眼当天的疫情报告再翻看一下新闻成为了这十几天来养成的特殊习惯。

胶着的新增数字,令人敬佩的人和振奋人心事,还有让人发火发寒的层层黑幕,无一不牵动着自己的敏感神经。我戏称“宅”家的时候,每天步数低于100,心跳超过100,这,真的不好受。

幸运的是,我是一名一线记者,从大年三十开始,我就加入到这场战役,随时听从调遣,亲眼看到温州的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为这场战役,每个人以“微光”映照大爱,守护着这座城市和人民,记录下他们的点点滴滴,也不断平抚我的心绪。

1月28日,我接到采访任务,温州六院有两名病患出院。作为市区抗击疫情的定点医院,需要前往“暴风眼”采访,说不慌是不可能的。

从一条小道驶近了六院,路口安保人员拦住了我们,告诉我们这里很危险,不要进入,告知我们的目的后,他们就放行了,我默默又戴上了一层口罩。

跟随工作人员指引,我们走进了六院。因为走的是员工通道,并没有碰到什么人,整个院区安静地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采访过程很顺利,听医生护士们说着,一层层防护服里汗湿的衣服,护目镜中蒙上的雾气,只为让患者早日康复。他们虽然带着口罩,但挡不住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人守护着我们,心中的不安也随之消散。

在采访中,各种温暖善良也频频显现,这些闪亮发光的普通人,让我看到了众志成城。

从一个新建好的“空壳”医院到符合新冠肺炎患者收治标准的传染病医院,温医大附二院瓯江口院区自我压缩到了7天。这“不可能的任务”我亲眼见证了奇迹。

这里我看到了医院上到下一条心,从每天都在医院坐镇的院长到放下手术刀推起搬运车的骨科主任;这里我看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从王振滔1000万基金支持医院采购到餐饮行业自发送餐打扫;这里我看到了温州速度,政府部门一路绿灯,打通了院区投用到层层关卡。

院长沈贤一次又一次感谢来自各方的援助,这温州速度的背后,凝结着的温州精神温州大爱,让人相信,这次的战役,我们一定能赢。(李尖)

我在“疫“线

2020,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最不像春节的春节,当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这个年不过了,把大了的一岁还给我。”,当千家万户宅在家里享受难得的“合家团聚”时,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没有“在家喊无聊”的权利和福利,在防控疫情的战斗中,我们亦是战士。

大年三十的中午,浙江省首例治愈患者将从市六院出院。市六院,温州市民传说中的“隔离病区”,到那里采访心中多少会忐忑,更何况得知仅有的防护工具就是一个普通医用口罩时,我和同去的摄影赵勇有点风中凌乱了。

“下午统一安排采访,就电视台和我们日报两家媒体,你的稿子要向省媒和央媒供稿。”对一个记者来讲,采访的任务就是“战场”上的命令。克服心中的恐惧,在医院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我们不仅采访了治愈出院的患者,还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逐一向患者的主治医生和医院相关负责人做了详细了解。

回报社的路上,同行的赵勇老师说自己去单位赶紧洗个澡,还要赶往文成吃分岁酒。这才想起,今天是除夕,温州人非常重视的大年三十。我想,今晚注定会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无法与家人团聚,无法吃上一顿团圆饭,每个人都在盼望温州这场防疫战能早日结束。作为记者,疫线就是战线,守好每个据点是我们的职业使命。

2020年春节,我们不在疫情采访的现场,就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夏婕妤)

说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了将最准确的第一手信息传递给所有关注抗击疫情情况的人,许多媒体人义无反顾冲向一线,也成为了“逆行者”群体中的一员。人民网传媒频道向所有正在参与报道的媒体人征集相关素材,展示中国媒体人的“最美身影”。》》》点击查看征集启事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