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獲獎者、人民日報社 艾豐
 艾豐在在文章《最重要的是什麼》中強調,“年輕的同行常常問我:‘做記者最重要的是什麼?’我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社會責任感。’”這是對一般新聞從業人員的要求,也是艾豐對自己的嚴格自律。
 艾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山區呆過,那裡的農民過著非常缺水的生活,一盆水要用幾次,先洗臉,洗碗,再做豬食。平時他們不洗臉,干旱的時候甚至用樹葉把一滴一滴泉水引進水桶。然而回到城裡一看,人們對水的浪費太大,所以艾豐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收集資料,進行研究,反復思考,最后寫成了《水,讓我們重新認識你》一文,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當時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除過“水”這個話題人們敏感和沉重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驅使艾豐研究並報道了這個問題。在艾豐的作品中,這種浸透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新聞作品還有很多。
代表人物:第十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新華社 張嚴平
 張嚴平1982年到新華社,30多年來一直工作在新聞採訪一線。她熱愛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採訪報道了大量中國改革開放中政治領域的新聞,特別是採寫了一大批各條戰線的時代先鋒人物,其作品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為高揚我們時代的理想旗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她不畏艱難、冒著生命危險跟隨鄉郵員王順友走進深山馬班郵路採寫的萬余字長篇通訊《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榮獲2005年度第16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她主筆的《愛因信仰而璀璨》,寫出了以江蘇省泰州市信訪局局長張雲泉為代表的有著堅定信念的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網上點擊率過百萬人次﹔她主筆的二炮某導彈基地原司令員楊業功的《將軍已經出發》,寫出了和平年代軍人的英雄形象,張嚴平作為記者光榮地參加了楊業功事跡報告團,她的報告,在首場報告會上受到在場的胡錦濤同志的表揚。
代表人物:第九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福建東南衛視 成 洋
 在成洋30年的新聞生涯中,有17年在涉台報道的第一線。2004年,有著豐富涉台報道經驗的成洋調至東南衛視,擔任全國省級衛視第一檔涉台電視新聞節目《海峽新干線》和涉台時事談話節目《海峽論壇》的欄目制片人,並兼任《海峽論壇》主持人。2008年,他獲得長江韜奮獎,成為福建省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新聞工作者。
 成洋是主持人,又是一名出色的記者、制片人,這是他有別於許多電視同仁的地方。正因他在電視主持理論、電視新聞理論、台灣問題研究等方面均擁有較高造詣,使得他成為一名難得的採編播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廣播電視人才。
 他是一位有著強烈敬業精神和責任感的全天候電視人。他曾為了節目順利運作,有四年多他沒有完整的休息過一天。2005年5月,他全程參加連戰大陸行的報道,八天七夜忙得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累得他說不出話來。同事心疼地說,聽他說話,得戴上助聽器。
代表人物:第十二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新疆電視台 齊正宇
 1980年,從齊正宇踏進新疆廣電的第一天起,這個倔強的西北漢子就認定,要與新聞結緣一輩子!30多年的時間,歲月斑白了他的鬢發、模糊了他的視線,卻沒有磨滅他的新聞夢想。那副深度近視眼鏡的背后,是一個一輩子奮戰在祖國大西北新聞戰線上當之無愧的“無名英雄”。
 新聞界前輩鄒韜奮曾經說過:“從事新聞職業要樂其業、盡其職、負其責、精其術、竭其力”。從當上記者的第一天起,這也成為齊正宇的座右銘。雪域高原紅其拉甫、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樓蘭古城羅布泊,工廠礦山、田間地頭、農牧團場,哪裡艱苦,哪裡就有齊正宇的身影。為了深入一線捕捉“活魚”,不分晝夜的加班工作,敢於犯險的拍攝採訪,勇挑重活的身先士卒,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比比皆是。
代表人物:第八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貴州日報社 趙拴
 趙拴到報社的第一天,就在採訪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下了“敬業、責任、良知”6個字。他始終把為普通百姓立言作為一以貫之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追求。
 在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的貴州,上世紀90年代還有許多鄉村因耕地貧瘠脫貧無門。面對落后貧困的家鄉,趙拴主動請纓,提出在貴州日報一版開設《走進貧困山鄉》系列報道專欄,並獨自承擔了全部採訪任務,用8個月時間,隻身走進全省所有48個國定貧困縣的近200個外界罕知、外人罕至的極貧村寨採訪。他與那裡的村民和干部同吃同住、同悲同喜,行程1萬8千裡,寫出64篇有血有肉並在省內外引起極大振動和反響的專欄報道,被譽為貴州“新聞扶貧”的成功范例,獲貴州新聞獎一等獎。
代表人物: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工人日報 於文國
 於文國“一手拿相機、一手拿筆”,“邊拍照、邊寫稿、邊做專業研究”,作為我國新聞攝影的學術帶頭人,他6次獲得中國新聞獎,88次獲得全國及世界性的新聞紀實攝影獎,是目前我國惟一一位獲得過中國新聞獎“照片、通訊、論文”獎的“兩棲”記者。
 在工人日報工作的20多年中,國內幾乎每一次重大新聞現場,都有於文國拼搶新聞的身影。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正在醫院打吊針的於文國第一時間帶領採訪小組奔赴災區,在44個小時內僅吃了半碗粥。從震中走出來時,他的臉部浮腫,胳膊嚴重脫皮……此后的三年裡,於文國又4次專程進入震區。此外,“1991年,華東地區的特大洪澇災害”、“1998年,張北地震”、“2003年,北京非典疫情”等突發災難性事件發生后,他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報道。
代表人物: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西藏人民廣播電台 普布多吉
 普布多吉作為一名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其記者生涯始於1988年。這一年,他主動要求到那曲記者站工作。在這個地方工作是非常艱苦的,而當一名記者就更難了,何況他在這裡連續工作8年之久。
 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一年四季都靠燒牛糞爐取暖做飯。因此,西藏新聞界同仁把那曲記者站叫做“牛糞站”。普布多吉白天外出採訪,晚上回來寫稿。經常忘記往爐子裡添加牛糞,爐火熄滅了,屋內寒氣逼人,手腳冰涼。於是,他干脆鑽進被窩,整理採訪筆記,翻閱材料,寫稿至深夜。第二天,他又頂著寒風,踏著積雪,把新聞稿件交當地郵局電傳拉薩。在那曲的每一天,他基本都是這樣度過的。大家風趣地說,普布多吉的很多稿件是從被窩裡飛出來的。
代表人物:第五屆范長江新聞獎獲獎者、北京電視台 徐滔
 徐滔五次榮獲中國新聞獎,四次榮獲北京新聞獎一等獎,三次榮獲全國社會治安好新聞評比的一等獎,並連續四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新聞工作者。2002年,在她34歲時獲得第五屆范長江新聞獎。
 徐滔不僅在新聞的採訪上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視角,她在新聞的報道思路和新聞的制作手法上,也積極自覺的思考電視節目的制作規律,不斷探索新聞節目新的“做法”。當運用特技手法來加強新聞節目的可視性在全國還是盲點時,徐滔是最早將特技手法運用於新聞節目的人。
 她1995年制作的長消息——《跨世紀之路》中,首次用特技手法來體現北京經濟建設的成就,后來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以頭條播出,這也是北京電視台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第一個頭條。這種在當時充滿爭議的多種畫面語言的風格,為后來的同行犁開了一條創作的坦途,在現在的電視新聞節目中得到了運用。
代表人物: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中國安全生產報 黃雄
 黃雄憑著對黨的新聞事業的熱愛、對底層百姓的感情,以筆為矛,為正義吶喊,為人民立言。他認為,一張安全生產領域的報紙,隻有敢於揭露重大隱患和官商勾結等丑惡現象,才會受廣大讀者的歡迎﹔一個記者,隻有為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正義說話,積極參與對安全生產工作的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才算是盡到黨的新聞工作者之責。
 作為中國安全生產報的記者,黃雄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在威脅面前無所畏懼,在金錢利誘面前毫不動搖,並多次拒絕高額金錢的賄賂。他的事跡引起政府部門、新聞同行和社會的關注,多家報刊和網站曾以《名記黃雄行走在黑幕與真相之間》《黃雄:擔道義著文章》《揭黑記者黃雄:血仍未冷的獨行者》等為題,發表過關於他的報道。
代表人物: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解放軍報畫報 李靖
 從業40多年,李靖把生命托付鏡頭,直面血與火的生死考驗,始終聚焦戰場、突發事件、邊防一線——冒著炮火穿越南疆戰場“百米生死線”、南沙戰備值班長達2個多月、暗夜挺進生死簰洲灣、墨脫採訪徒步500公裡……他以生死置之度外的無畏精神、以書寫中國軍隊影像歷史的責任感,憑借精湛的攝影技巧凝固了一個個珍貴的歷史瞬間。
 “軍事攝影記者就是扣動扳機的戰士,必須無懼生死,抵近前沿,才能留下最真實的歷史瞬間。”這是李靖堅守的信條。1986年、1987年他兩次主動上老山自衛還擊前線採訪,接受血與火的洗禮﹔1988年“3·14”南沙海戰,李靖是最早抵達戰場的記者之一。他也是全國唯一兩場戰斗都參與了的攝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