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記者節 我們依然在路上(圖)--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今天記者節 我們依然在路上(圖)

2012年11月08日08:11    來源:山西晚報    手機看新聞

  今天,是第十三個中國記者節。這是個不休息的節日,這一天,我們依然在路上。

  有句話是對記者這一行業最好的注解,“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報紙上﹔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路上。”新聞發生的地方,就是我們的目的地。

  有人說,記者只是“記錄的人”而已。的確,我們或拿著筆,或扛著笨重的相機,整日奔走,為的就是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視野范圍所不能及的事件和世界。在新聞之內,我們早已遺忘自己。

  正因為如此,當你為一篇篇報道而感動時,為一幅幅圖片而贊嘆時,請允許我們在這個節日裡,把鏡頭對准山西晚報新聞人。

  熱線記者李永江

  新聞是“跑”出來的

  車禍、火災、事故……在這個城市裡,每天都發生大大小小的意外,而晚報的熱線記者總是在現場。

  11月6日7時30分,李永江已經來到單位,在附近准備吃點早餐。屁股還沒坐熱,手機就嘀嘀地響起來,“有料了!”這料是讀者給晚報的新聞報料,這不,省城青年路上十幾輛汽車被劃了。早飯是顧不上吃了,拎起倆包子,李永江匆匆起身,往出事地點趕。

  趕到地點之后,麻煩事又來了,怎麼也聯系不到報料的讀者。當時讀者只是簡單地說了青年路,卻沒說具體地點。遛了兩圈也沒找到,李永江卻直說,“沒事沒事”。他告訴記者,對於熱線記者來說,白跑是常有的事,可即使如此,隻要接到線索他還是要往現場趕。

  這時候,手機又響了。劉家堡鄉政府門前有輛半挂車,竟然撞上了路邊的民房。採訪突發事件,就是要“快”,趕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就能獲取到更多信息。一旦晚了,很多現場就沒了。不敢耽擱,李永江又動身趕往出事地點。

  一路上,李永江的手機不停地響,全都是讀者提供的新聞線索。隻要撥打晚報熱線電話4286666,所有的讀者和市民都有可能是晚報的線人。有些線索因為分身乏術,李永江便交給同事跟進。一上午時間,光電話他就打了30多個。

  好容易來到出事地點,李永江隻說了一句“現場還在”,趕緊拿出相機拍下現場的情況。緊接著,又採訪肇事司機和屋主。不過光採訪他們可不行,要想還原事故發生的瞬間,還得尋找目擊者,這也是不小的工作量。

  等全部採訪結束回到單位時,已經是中午十二點多了。回來的路上,他還順道去親賢街採訪了昨天一篇報道的后續情況。在這樣的忙碌中,一上午時間過得飛快。從接到線索到趕往現場,除了在車上,他幾乎都是一路小跑著,只是為了快點、更快點。“沒辦法,這熱線新聞啊都是這麼跑出來的!”吃飯的時候,李永江還不忘跟記者說著今天的採訪。下午,還有更多的新聞現場等著他。

  攝影記者寇寧

  隻為留下精彩瞬間

  11月6日8點33分,北風中透著濃濃寒意,攝影記者寇寧正開著車在太原街頭轉悠。上午10點,他要去省文聯採訪一次畫展。“早點出發,說不定有什麼好新聞。”他說。

  開著車,聊著當天的新聞,寇寧時刻盯著馬路兩邊的情況。“有火!”車行駛到老軍營附近時,他突然說。打轉向燈,減速,停車,他拿起相機,推開車門就往馬路對面跑。路邊的一個工地上,幾個工人在一個廢油桶裡點著木料取暖,火苗跳躍,煙霧繚繞。

  找到合適的角度,寇寧立刻拿出相機開始拍攝。很快,在火旁取暖的工人看到有人拍照就離開了。不過畫面已經被寇寧記錄在了相機裡,他舉起手做了個“OK”的手勢。“攝影記者就得手疾眼快,才能拍到最出彩的決定性瞬間。”

  快上濱河東路時,又遇到一名環衛工點著垃圾取暖,他同樣用相機定格了這幅畫面。“在路邊點火取暖,很危險,但是用這種方式取暖的人又都是工作最冷、最辛苦的人,拍這些畫面不僅是要提醒注意安全隱患,也是要讓大家關注這些工作在嚴寒中的人。”寇寧說,攝影報道就是用鏡頭講述新聞故事,要讓畫面裡透著人情味兒。

  把車停在勁鬆路,步行走到省文聯,既是為了好停車,也是為了再拍些馬路新聞。幾百米的路上,寇寧又拍到一張保潔員清潔公共自行車樁點的新聞。“時刻准備著拿出相機拍照,就是我們攝影記者工作的狀態。”寇寧的女兒還不到兩歲,即便是帶著孩子出去玩,他也要背著相機。

  到達省文聯,距離開展還有半個小時。寇寧向工作人員了解畫展情況,熟悉現場環境。10點,畫展正式開始,各個媒體記者追著畫家猛拍時,寇寧已經佔據了有利地形,拍下了觀展群眾用手機記錄畫展的畫面。“參加活動要比別人早到,比別人晚走,用與他人不一樣的畫面,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寇寧說。

  在寇寧拍攝畫展時,記者抓拍到了他採訪時的狀態。從事攝影記者8年,寇寧拍了無數照片,但是別人拍他的片子很少。很少人知道,在那些精彩瞬間的背后,他有著怎樣的故事。

  視頻記者李婷

  多媒體就得多費力

  扛起攝像機、拿上話筒,李婷又一次出發了。

  開始採訪前,她還是習慣性地糾正採訪對象的說法:扛攝像機的不一定都是電視台的,山西晚報也有視頻記者。

  最近李婷和她的同事們,正在做關於山西民間美食的視頻主題片。11月6日上午9點,李婷又約好了省城一家酒店的廚師,拿起攝像機一路小跑出了報社大門,坐上出租車還不忘給自己補個妝。“沒辦法,有時候還要客串出鏡主持,不能太丟人呀!”

  半個小時之后,李婷准時出現在餐廳門前,確定流程、通知注意事項、安排拍攝角度……忙碌的拍攝工作就這樣開始了。“原先也是一個門外漢,摸照相機都很少,現在攝像、后期制作、配音已經駕輕就熟了!”李婷說,現在平面媒體已經朝著多媒體方向發展,報社也在培養更多的“多媒體”記者。常常扛著攝像機出現場,李婷和不少電視台的同行成了朋友,“電視台幾個專業人員的活,山西晚報記者一個人全干了!”同行之間的夸獎,李婷聽了都忍不住偷偷笑出來。

  下午,李婷開始另一項任務:聯系商家組織網友線上線下活動。為了讓網友更多地關注山西晚報多媒體,李婷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做了一期關於“公共自行車”的主題視頻。盡管最終呈現出的隻有短短5分鐘,但卻耗費了李婷三個月的時間。“從開建到啟動,再到投入使用,每一個環節都有第一手的視頻資料,這些長達120多分鐘的資料連電視台的同行們都眼紅呀!”

  下午17時,李婷回到辦公室,開始制作上午拍攝的視頻。后期制作、客串配音……李婷忙得不亦樂乎。

  兩個小時之后,視頻短片制作完成,但李婷還不能回家,因為山西晚報的微博還需要她“梳理”……

  夜班編輯張麗

  把青春奉獻給長夜

  11月5日下午4點,夜班編輯張麗出現在報社的考勤機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從打卡到下午6點半的這段時間,她瀏覽當日的報紙,和同事探討工作中的問題。夜幕悄悄降臨,時鐘指向6點半,張麗拿起筆記本去參加部門的小型碰頭會,領取當天的任務,6點40分下樓去吃晚飯,7點鐘她准時坐在電腦前開工。

  編輯主要的工作是精編記者稿件、制題、組版,讓報紙的每個版面看著內容豐富,樣式活潑且沒有錯誤。這一切,張麗已經默默地干了6年。這天她編輯的是“太原城事”版,包括頭條新聞的處理,新聞圖片的調配,包括當日的重點稿件“太原和平南路全線通車”的位置擺放,都需要認真思考。晚上12點,張麗把組好的版面初校樣送到校對組,校完修改后再送校對二校,然后送美編室調整版面,再送夜班主任、夜班老總審核后,送至校對組,至此,工作全部結束,時針指向6日凌晨1點半。坐上單位的接送車回到家,已經是凌晨2點,簡單洗漱之后趕緊入睡,一覺醒來已近中午,吃過午飯就開始准備迎接新一天的工作,周而復始。

  張麗下班后最大的心願就是好好睡一覺,她說:“我們的工作節奏和平常人正好相反,每天晚上10點以后是一天最清醒的時間段,而早上到中午卻是在沉睡中度過的。”張麗的愛人也在晚報工作,雖然同在一個單位,可因為工作時間不同,很難聚在一起上班和回家。

  張麗的孩子僅有一歲多,休完產假后不得已把孩子放在婆婆家,每天隻有午飯后能擠出一點時間匆匆去看上孩子一眼,午飯后到下午上班前是她最緊張、最寶貴的時間段。前段時間,孩子發燒難受,可夜班一個蘿卜一個坑,無奈,隻好讓婆婆照看孩子,她強忍著無法形容的心情,還是毅然堅持上班。“既然選擇了這個工作,就會堅持下去,對家庭,對父母,隻能是在我每周休息的那一天,去盡量回報他們。”採寫:記者 楊晶 岳威 王也 吳學強 攝影:記者 寇寧 王也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