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反腐風生水起 要走得更穩呼喚更多理性力量--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網絡反腐風生水起 要走得更穩呼喚更多理性力量

2013年02月18日08:36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近年來,網絡反腐風生水起,不僅為群眾參與反腐開辟了新途徑,而且, 在“表哥”、“房叔”等事件中秒殺貪官的傳奇,也向人們展示了網絡在反腐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如何看待網絡這柄被認為是“反腐利器”的“雙刃劍”?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時代,被置於聚光燈下的反腐工作面臨哪些新挑戰?日前,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副院長、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倪星。

  文\記者 譚敏

  網絡反腐是公眾的機會、管理的挑戰

  記者:網絡反腐從2008年以來開始掀起高潮,跟傳統反腐相比,網絡反腐有什麼特點?

  倪星:中國現在處於社會轉型期,正在經歷復雜深刻的轉型。腐敗問題是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個矛盾匯集點,許多其他矛盾通過廉政、腐敗問題聚焦、放大,從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比如,在轉型中出現的貧富分化問題、社會道德喪失問題、區域城鄉差距問題,這是一個綜合矛盾,最后找到腐敗這個聚集點。

  過去公眾參與反腐,主要是通過官方的信訪舉報,回應慢,效果不明顯,個人成本比較高。網絡則提供了一種比較便捷有效的,影響面重大的參與手段。反腐先是通過網上發帖,近幾年出現微博,它傳播更快,傳播力更強,也更能迅速引起社會關注,比過去更方便。

  記者:網絡反腐查處的案件畢竟是極少數,您認為網絡是有力的反腐手段嗎?

  倪星:從公眾角度來講,網絡反腐參與成本低,公開舉報一般人都不願意,但在微博上轉發一下,大部分人都願意,再加兩句有才的評論,推波助瀾,就能迅速形成擴大效應。從管理角度來講,網絡則是一種挑戰。腐敗分子在網上曝光過程的戲劇化,使得現在的反腐成了危機管理,有關部門疲於奔命,被網絡、媒體、微博牽著鼻子走。因為力量有限,過去紀檢部門辦案,是主動辦案,每年會部署工作重點,有步驟篩選信訪材料,現在,則成了被動辦案。這對我們的紀檢監察機關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現在有兩個應對方法。堵肯定是不行的,實踐証明肯定會失效,堵了微博,以后還會出來其他方式。還是要疏。這涉及中國廉政建設的系統思考的問題。廉政建設需要頂層設計。不能以查案的方法去搞廉政建設,真正的要從根源上反思目前的問題是什麼,要有一個系統化的戰略來解決問題。比如,現在公車私用引起民憤,政府就搞公車改革﹔公車改革完了,老百姓還會質疑公款吃喝﹔公款吃喝改完了,還有公款旅游,所以現在的廉政工作基本上是被動的,做得越多老百姓越不滿意。所以我們要有系統反思,對中國的廉政建設要有一個改革路線圖,從這個角度上看,現在許多廉政創新,並未抓住重點,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網絡實名舉報 不妨后台實名

  記者: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近日通過了《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也有人在呼吁網絡實名制,這會不會影響輿論監督、網絡反腐?

  倪星:我認為,如果作為一個理性的負責任的公民,本來就應該是實名的。當然這要從兩方面來說,政府一方面要求實名,一方面對實名的保護不夠。這種實名並不是要求你真的要在網絡上實名,但后台必須是實名的。真正實名,網絡肯定很快就死了。

  香港廉政公署每年有一個調查,80%舉報都是實名的,內地的實名舉報就比較少,一方面是香港廉署對舉報人的保護到位,讓大家有足夠信心,另一方面,香港公民的法律意識較強。內地的匿名舉報多,信息排查有很大的難度,比如,廣東省信訪初核率不到20%。而往往實名的都是捕風捉影,真正了解內幕的人都不會實名,更多線索在匿名舉報裡,但又沒法証實。這就帶來很大的難度。因此,紀檢部門應該有行之有效的保護機制、核查機制、回應機制。

  記者:微博反腐有沒有可能納入制度化、正規化的常規反腐軌道?

  倪星:現在我們也正想做這樣的工作,把網絡輿情納入制度化途徑。目前,省紀委已有網絡信息中心,每天監控網上的信息。紀檢部門應該加強信息的採集和反饋,逐步形成制度化的平台。深入民間,關口前移,化被動為主動。紀檢部門的工作方式應該改變,根據輿情研判,什麼領域什麼環節什麼人在什麼時段什麼領域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微博大量曝光的問題,就不僅僅是辦案了,而要反思這個領域制度出了什麼漏洞,真正通過關口前移,通過制度變革來推進廉政建設。

  從普通百姓來講,網絡微博要更多理性的力量,形成可持續的關注力,而不是一陣風,刮過就算了,這樣才能推動制度的進步。社會和知識界要形成持續的力量,對有關部門辦案提供幫助。

  此外,政府反腐的創新方法最好能經過全民討論。所有廉政創新和官方政策不能單方面出台,一定要經過全民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理清共識。

  因為現在最缺共識,許多改革往往是一個妥協的過程,廉政政策的科學性重要性遠遠小於參與性。公眾參與討論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網絡是一個很好的平台,通過網絡反腐培養理性的公民精神。而網絡反腐要走得更穩,還是要理性的力量。

  官員財產公開

  並非終極利器

  記者:許多地方正試點推行官員財產公開,您覺得財產公開對反腐有多大作用?

  倪星:許多人都認為,官員財產公開是終極反腐利器。我覺得並非如此。即使官員財產公開了,也可能是假的,因為沒辦法核查。公眾本來抱著極大的希望,以為官員財產公開了,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現實中會讓他們更失望,處理不當,將成為更大的問題。而且,從試點的官員財產公開來看,都是村官先公開、科級先公開,新入職的人先公開。這個方向也完全是錯的。腐敗是離權力越近的人,風險越大,當然應該是位高權重的人先公開。這些問題就在於我們的反腐沒有系統戰略,被推著走。

  記者:既然從上到下都對反腐存在共識,為什麼在頂層設計上會存在難度?

  倪星:廉政改革跟經濟改革不一樣,經濟改革風險不大,是做增量,蛋糕做大,大家都獲利,反對的聲音很小。而廉政改革是政治改革,風險大,不僅是重新分蛋糕,而且涉及切割非法利益,可能還會把蛋糕做小了,涉及非常尖銳復雜的利益沖突。從這個層面上講,任何廉政創新都是值得鼓勵的,有這個勇氣不容易,但效果怎樣很難說。

  記者:怎樣看待微博反腐中出現的信息失真、隱私保護問題?

  倪星:網絡反腐還是應該提倡。雖然它會有失真、夸大的可能性,但這也許是一個機會。通過民意的表達,不斷辯論,慢慢達到一個理性的狀態,這恰恰是通過網絡培養公民意識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可以利用好網絡這個平台,給大家一個爭辯的機會,體驗辯論的過程。不能壓制各種極端的聲音,越壓制便越會發酵。而且,網絡上即使有傷及無辜,也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

  觀察眼

  網絡非“籠子”

  裝不進權力禁不住腐敗

  從“表哥”到“房叔”,從“離婚承諾書”到“不雅視頻”,幾個腐敗分子倒在了鼠標下,讓網民們在反貪除腐的集體狂歡中獲得超快感。個案的勝出放大了某些人的成功預期,由此對“牆倒眾人推”式的網絡反腐寄予厚望。事實上,回頭看看,被網絡反腐反掉的腐敗分子有幾個?寥若晨星,屈指可數。與網民們的巨大投入相比,“產出”嚴重偏少,可以說,網絡反腐難寄厚望。

  網絡反腐,嚴格地說只是“網絡舉報”,是反腐的初始階段,而最終能否撬動最重要的懲治階段,要看能否入反腐機構的法眼。套用粗俗而又精辟的網絡語言,反腐就像拉屎,明明很努力,卻是一個屁。很多時候,網民們沸反盈天,以為勝券在握,一些地方的反腐機構卻是按兵不動,根本不吃你們的那一套,結果出現“爛尾新聞”,網民徒喚奈何,此其一。

  網絡反腐的勝利,多半是利用官員對網絡的陌生所制造的信息鴻溝,把他們打得暈頭轉向,找不著北。隨著個案的反復演示,不少官員也學會了應對之術——韜光養晦,深藏不露。名煙不抽了,名表不戴,到事故現場不笑了,甚至網站公示照片打“馬賽克”了,不給人留任何機會,看你網絡反腐從何入手,此其二。

  網民畢竟是野狐禪,“圍觀”力量很大,排山倒海,而真正深入虎穴,找到有價值貪腐線索的少之又少。僅有的一些成功案例,要麼是“內喉”報料,像“房叔”﹔要麼是利益沖突的“狗咬狗”,像“不雅視頻”。說句難聽的話,很多時候所謂的網絡反腐,不過是一些人向網絡借力,利用輿論手段將對手打倒罷了。或許,我們不經意間的隨手轉發,便充當一次別人的“打手”。處於粗放狀態的網絡反腐,能夠走多遠?此其三。

  隨著私權意識的養成,越來越多的人對毫無顧忌的泄露他人隱私、以看對方“裸奔”為樂的網絡舉報開始反思,甚至厭惡。畢竟,公民都需要隱私,沒有底線的揭發,最終會誤傷無辜,甚至殃及自身,此其四。

  說到底,網絡反腐是“禮失求諸野”的結果,不是光明大道。正道在於,將權力裝進“籠子”,以成熟、巧妙的制度設計,防止腐敗。

  (練洪洋)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