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聯網思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國內企業界的一大熱詞。隨著互聯網領域在科學技術方面的不斷進步與創新,使得整個社會的互聯網大潮勢不可擋,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等似乎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傳統行業客觀上也處於一種“創新乏力”的窘境,讓這些傳統行業時刻面臨著新興互聯網企業的沖擊。“互聯網思維”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火熱起來。
這種“互聯網思維”當下似乎已經改造了煎餅果子、改造了牛腩、改造了內衣、改造了電視、改造了眾多傳統行業。“互聯網思維做家居”、“互聯網思維做手機”、“互聯網思維做電視”等諸多類似的詞匯頻頻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不但如此,雷軍和董明珠打賭,馬雲和王健林打賭,劉強東、張近東的打賭,更是給“互聯網思維”做足了廣告。
當前,一些企業正是通過制造一系列爭議性話題、轟動性事件,促成產品在媒體、社交網絡的不斷滲透,實現大范圍傳播。通過所謂的“互聯網思維”運作后,不管產品好壞,其已培育了大量的忠誠用戶,一旦注入感情因素,有缺陷的產品也會被接受。與此同時,企業高管時不時在社交網絡上討好粉絲,保持全方位、高頻率的互動。
有業內人士就認為,當“互聯網思維”越來越熱的時候,用戶越需要冷靜,因為真正好的產品,應該體現在質量上而不是吆喝上。
無論是新興企業還是傳統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是無法取得長遠發展。信息時代,思維的改變肯定是需要的,但“互聯網思維”並非唯一出路,更不應該成為噱頭。如何發展,還在於企業真正的創新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