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1月7日訊 邵逸夫於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屢屢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或其他福利事業,總捐款額已超過32億港元。在2008年,邵逸夫就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以贊揚他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精神,迄今邵逸夫累積向內地捐贈款物達25億港元。
在1980年代,邵逸夫就已經捐出1.1億港元為香港中文大學興建逸夫書院,現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都有邵逸夫資助的建筑。醫療方面,在1977年成為香港紅十字會會長,贊助該會的工作,在1984年為該會成立首個輸血服務中心。邵逸夫1998年卸任會長之后,仍然擔任該會的副贊助人。另外,邵逸夫亦曾於1977年出資600萬助政府興建香港藝術中心,更同時倡辦香港藝術節,成為當時的大會主席。
1985年依始,邵逸夫在內地持續巨額捐獻,尤其是資助辦學。現時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近5,000個,包括50所大學。內地很多重點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中國科學院在1990年,特地將他們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以示彰表。2005年,他更成為“中華慈善大會”首批“中華慈善獎”得獎者之一。除了捐助大陸的醫療和教育外,邵逸夫亦曾於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
而邵逸夫的捐獻並不局限於香港、中國內地及星馬一帶,邵逸夫設立了獎學金計劃,資助亞洲學生攻讀歐美大學,例如美國的哈佛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等。在舊金山亦開辦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舊金山政府為嘉許他對該地的慈善貢獻,在1988年宣布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在1994年,向牛津大學捐贈300萬英磅,成立了中國研究所。
發生天災的時候,邵逸夫也會捐助部份受影響的地區,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萬港幣,救助921大地震災民﹔2005年,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2008年,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幣,重建學校。2009年,台灣88台風水災,捐款1億新台幣予災區。
為了推動各地的科學研究,邵逸夫在2003年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於2004年舉行,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而這些領域是諾貝爾獎所未涵括的。